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文化在"主流"社会当中经常会被边缘化,而女性历来又是人们传统思维中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因而有必要针对回族女性这一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予以关注和研究。文章以回族女性节日——法图麦节为调查对象和研究切入点,通过亲历过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节日过程、宗教仪式进行观察和深入分析,对节日中的性别分工、两种性别的地位以及两种性别的关系等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构建和谐的两种性别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社会性别(Gender)研究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性别是女性主义介入世界秩序研究的根本起点。但受不同思想传统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内部形成了众多流派.进而提出了不同的世界秩序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同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女性议题、女性利益诉求在世界秩序中受到同等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的性别问题应当被当做一个系统的统治问题来对待: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弘扬女性的道德优势.尝试以女性特征取代男性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更关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文本中的边缘地位及其作为研究和实践主体在世界秩序研究与历史模式中的边缘地位。未来女性主义诸流派之间的分化与认同、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互补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女性定义”的角度讨论了“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关系,认为“女性写作”的提出是挤兑“男性写作”而共同成为“写作”概念之下的二级概念,并以此获得同等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策略;它有利于“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8.
张亮平 《培训与研究》2010,27(3):126-128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作为女性主体性的唯一要素不同,有色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正是以其多元视角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认知方式,对西方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0.
海岩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性作家之一。他以爱情作为小说叙事的基础,对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承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挖掘;他站在女性价值的立场,对女性致力于自我生命意识的追求给予充分的认同与肯定。在女性叙事视角中,他探讨了女性的悲剧生成;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影响下,他对传统的女性文化作了新的演绎。他的小说以男性作家别样的女性想象与深挚的女性关怀而显示出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以服务于妇女解放,追求性别平等为宗旨的研究.教育一直是女性主义者关注的领域,虽然不同的女性主义团体和派别在具体教育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但是她们都把改变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作为实现自身所追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用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女性主义在教学民主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见解.  相似文献   

12.
赵瑞清 《现代企业教育》2007,72(20):118-119
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中似乎看不到男性的存在。本文试图找出男性研究的视角,以期对我国的男性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性别话题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逐渐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在东西方文化里,男女不平等之事已存在很久了,男性处于主流统治地位,而女性只是附属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就在于在翻译中尽量让大家听见女性的声音,提高女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生态环境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但女性在环境领域的社会地位,与其付出远不成正比。女性主义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成因,生态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诞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揭露了女性和自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是由父权社会制度所引发的。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出现的生态文明,要求当代环境法律制度在构建中应当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纳入其过程,以法律制度形式提升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现代女作家罗淑在书写家乡简阳农村地区的女性生活时,从自身性别体验出发,融入自己对女性生存的理解,饱含对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罗淑的乡土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罗淑突破了中国现代男性乡土文学作家创作的局限,弥补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的不足,在表现当时乡村女性受父权制社会与男性中心文化压迫的同时,展现了乡村女性在边缘处境中的抗争精神,刻画出她们澄明而美好的心灵。其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使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阐述生态女性主义对女性与自然之间关联的看法及对传统哲学"父权制"世界观的批判,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给以重视,改变传统的世界观,缓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7.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相似文献   

18.
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批判了以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突出对立为基础的父权制世界观.他揭露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谴责了两性关系中征服与被征服的上下等级模式,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支配.同时劳伦斯也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沟通,并主张建立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也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人类对自然的剥削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人与自然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方面,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国内译者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以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及译文等方面分析祝庆英和孙致礼的两个译本,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译者的性别差异会不会给翻译带来影响?译者的性别差异在翻译中受什么因素制约?女性译者是不是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性译者是否一定无法理解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