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莱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CEO John Larkin有一个很好听的中国名字叫骆鸿博.43岁的他看上去还不足34岁,一件红白灰相间的竖条衬衫,一条牛仔裤,把骆鸿博装扮得青春勃发、神采奕奕.他"哗啦啦"推来一把转椅,笑着指给我坐,然后用深咖啡色的眼睛盯着我,用生涩的中国话笑问:喝水?还是茶?  相似文献   

2.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概念 还记得那个聪明的犹太老人吗?屋外的街道上突然来了一群爱踢球的青年,他们非常吵闹而且总是打碎他的玻璃.但是他们个个身强力壮,瘦小的老人是无法阻止他们的到来的.有一天,老人叫住青年们,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到这踢球,每次我都给你们十美元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网上有篇文章,题目一看我就乐了:今天我三十五,招谁惹谁了! 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失业了,他再去找工作,人才市场上挂着小牌:"三十五岁以上的朋友免填表,我们不需要了!"所以他在网上发表这篇文章.他招谁惹谁了?  相似文献   

5.
1965年,一个19岁的美籍犹太青年考入了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攻读电影及电子艺术专业。大三时,这个狂热地做着导演梦的小伙子拍了一部24分钟的短片,讲的是一对在沙漠相遇的年轻恋人的故事。那时,环球公司是每一个想进入好莱坞的电影人梦中的圣地。1969年,该公司的行政长官西德尼·乔·辛伯格偶然看到了这个青年拍的爱情短片。影片刚一放完,辛伯格便激动地对他的助手说:"我认为它棒极了!请你尽快安排这个导演来见我。"第二天,助手向他报告,这个青年并不是导演,只是个大三学生。辛伯格回答:我不管他是什么,我要见他!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05,(3):52
见到"芦荟屋"天然美容保健品的创始人房俊华时,他刚办完会展手续.42岁的他从天津远道而来,却不显疲惫,一脸兴奋像个孩子,他说:"我是来给创业者推销第一桶金的".  相似文献   

7.
何永智  阿贵 《职业圈》2004,(4):14-15
我在家里排行老七,人们都管我叫"七妹".参加工作后,擅长服装设计的我到重庆市六一儿童鞋厂当上了一名童鞋设计师,过上了工薪族的生活.不久,我跟重庆城建局当电工的青年廖长光相识并相爱了.由于我们双方的兄弟姐妹都很多家境不好,所以我们恋爱很久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没能结成婚.为了有结婚的房子,我和男友开始拼命地想法赚钱.每天一下班,我便匆匆忙忙回家用缝纫机织"海狐绒大衣",然后再由男友廖长光把织好的大衣一件一件地拿到大街上去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我们便攒下了几百元钱,购买了一套简陋陈旧的私房.我们终于结了婚.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收藏品中,独一无二"绝版"肯定身价百倍.一位深圳的下岗青年在此发现了商机,他发挥自身优势,替结婚的人办"喜报"、孩子满月办"满月报"、老人祝寿办"贺寿报"等.然后,他又将"绝版报纸"卖给一些收藏爱好者,由此赚得盆满钵溢.  相似文献   

9.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相似文献   

10.
海友 《职业圈》2004,(9):35
2000年11月,23岁的胡少强做出了人生"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退伍后留在青岛"打天下".对一个只当了3年雷达兵的外地青年而言,靠手头仅有的2800元退伍军人安置费在青岛安身立命,处境确实异常艰难;但对只用3年时间就发展成拥有7家"一元钱鞋艺"连锁加盟店的"胡老板"而言,当初的选择则是"英明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君 《文化交流》2004,(2):9-11
1997年,年届八旬的陈俊愉教授,以他半个多世纪在花卉特别是梅花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次年又入选资深院士。从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称:“梅花院士”。这一亲切、形象、富有诗意的称呼,深深地吸引了我。上网一查,有关陈院士的资料多达六七百条,这更使我产生了登门拜访的强烈愿望。陈老今年已87岁高龄,他依然不舍昼夜地拼搏着。他亲上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亲自主持学术课题,亲自筹划梅花开发……时间对他来说比金银还宝贵,一般的亲朋好友来访他总婉言谢绝。然而由于精诚所至吧,在几经联系之后,我被特许上门了。踏进北京…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在法国做生意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需要从巴黎乘坐法兰西航空公司的飞机去德国汉堡。这趟飞机他坐过很多次,是一趟直达的班机。但是这一天晚上,飞机行程刚过一半的时候,却突然降落在一个不知名的机场。乘客们开始疑惑起来,他也连忙问身旁的空姐发生了什么事情。空姐微笑着细声解释说:"我们只是中途停下来加油而已,因为今天,我们的飞机人员超重了,起飞时卸下了部分燃料……"  相似文献   

13.
"爱人"是人们讨论"仁"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时所最常引用的孔子的说法.然而,"爱人"这一表述的意义其实并非如此一目了然.本文从分析"爱人"这一表述中"爱"的涵义开始,以期接近孔子的"仁者爱人"这一表述的意义.首先,"爱人"之"爱"被区别于带有强烈欲望色彩的"好".其次,本文分析了汉语中的"爱"与"惜"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些语义分析指向本文所欲阐明的基本论点,即孔子的"爱人"应该被理解为对于人--对于他人或者他者--的根本关切.本文进而又分析了作为伦理命令的"爱人"与成为伦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爱人"与康德的"互爱",以及为什么孔子的仁能在宋明儒学思想家那里发展为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本文最后试图指出,仁的意义不在于与天地万物成为"一体",而在于看护一个始终让他人作为他人而存在的人我之"间".  相似文献   

14.
星星 《职业圈》2004,(7):42-43
南北称王,作风低调 阿尔迪超市的所有者是80多岁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阿尔迪超市分为"南方阿尔迪"和"北方阿尔迪".前者的所有者是弟弟特奥,他的连锁店在德国西部和南部发展;后者的所有者是哥哥卡尔,在北方发展业务.德国人给阿尔迪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穷人店".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让我永生难忘。家长会上,在谈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时,校长异常气愤地讲起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典型事件":那天他在巡视校园,忽然3楼厕所的窗户上掉下一块玻璃,一个男孩儿的头探出来看了一下又缩了回去。校长健步冲上3楼,逮住这个学生。学生老实承认,他和另两位同学在打扫厕所时,拖把不小心把玻璃碰下去了。这是多大的一点事儿呢?拍拍学生的肩膀,说你知道该怎样做就行了。我确信这位学生会买来一块玻璃请木工安上。可这位校长是怎样做的呢?他严令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桩惨祸引出机遇 2004年元宵后的一个夜晚,江西樟树市一位个体户因煤气泄漏引发大火,一家四口死于非命,家中的一切也付之一炬.不久,我的一个同学来找我,说遇难的是他的亲戚,估计在银行有存款,现在找不到存单、存折,希望我能帮他想想办法.说真的,他还真的找对了人,我在银行的时候,做过几年储蓄所主任,对储蓄有一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04,(10):46-48
勇于创造发明终获丰硕成果 要说"天王中药神罐"项目,就不能不说说它的发明人蔡绪旺先生.蔡绪旺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当兵4年,8次立功受奖,21岁入党,先后获得"支队学雷锋标兵"、"优秀武警"等荣誉称号.1984年,蔡绪旺从部队复员,4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各方面的能力,还开阔了他的眼界.他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心冰 《文化博览》2006,(6):10-11
两份日记:天阴沉沉的,难道是因为他(张国荣)死了吗我的心今天也阴沉沉的。昨天夜里我梦到了他,他在叫我,他叫我去陪他,自己最喜欢的人叫我去陪他,我是不是应该去我想了一天,我应该去。对不起,爸爸、妈妈,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可我要先走了,我不能让自己最喜欢的人在天堂孤单,我要去找他……鉴于隐私,就摘抄这段吧!这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未曾报道过的事实。在张国荣跳楼自杀的第二天,广州天河区某家属院一个17岁的女孩子从一幢16层高的楼上跳下,当场死亡。生前,在这个女孩子的日记里,记满了对张国荣的爱和感情,从日记里可以看  相似文献   

19.
一个多月之前的一个早晨,我刚起床,电话铃声响了.我拎起来一听,对方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说:"宋老,我是中央电视台的,鸡年春节,想让你一边唱京剧一边画鸡的绝活,在春节戏曲晚会上亮一亮.你以前是唱什么词儿的?"我随即回答:"以前我唱的是<朱耷卖画>,有时也唱唱毛主席诗词,一边唱一边画鸡,有时也画鹰."宋老,唱几句歌颂今天的如何?""好啊,就是我年纪大,唱什么好,要容易记的.""行,我们马上将唱词寄给你."过了几天,果然收到了中央电视台寄来的唱词,我就一边念,一边哼,唱二黄原板.过了一个星期就唱熟了.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个人心灵史上,1949年是极为苦痛的一章。当年3月,他两度自杀。先是长子沈龙朱看到他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慌乱中沈龙朱拔掉电源将父亲蹬开;再是将自己反锁在房内,用刀片割开手腕动脉及颈上血管,并喝了些煤油。及至有人破窗而入,已是鲜血四溅。获救后,沈从文一度"住在一个精神病院疗养"。"北平城是和平解放的……我却在自己做成的思想战争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