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5,(1):15-15
《岭南视听研究》(双月刊)2004年第6期头务文章“数字电视是广电网络业务的主要新经济增长点”.就广电网络经营模式、网络业务经营现状以及数字收费电视成为广电业务主要新经济增长点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谭天 《声屏世界》2000,(1):24-25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几年过去,我国电视作为一个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它的产业化进程却十分缓慢。本文试图运用第三产业经济学的观点,透过电视产品这一特殊的服务产品,从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两个角度,来探讨我国电视产业化中几个亟待解决的基本认识问题。电视能成为商品吗?判断一种产品能否成为商品,只须对照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的原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拿最主要的电视产品──电视节目来说吧,电视节目是由电视工作者生产出来的,他们付出了…  相似文献   

3.
方亢在《岭南视听改革十年》一文中,以史论结合的方法,总结广东广播电视宣传业务十年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特别是对宏观改革带来传播模式的转变,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文章说,前一段的视听改革,有两个  相似文献   

4.
广东电台改革与岭南文化方亢10年前,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我和余统浩同志在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广播理论研讨会上,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试论岭南广播电视改革》。文中第一次提出和讨论了岭南视听改革的地方特色。10年过去了,回顾10年改革的历程,广东电台...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呼唤着广东广播龟视的改革——广东视听事业在改革中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岭南特色”——“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主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为岭南多层次受众服务”观念,“与受众平等交流、请受众参与节目”观念,讲时效、重信息观念和娱乐、服务观念,构成了“岭南特色”的轮廓——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广播电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在赢得受众,珠江经济台的改革成功就是一个例证——从岭南视听改革的实践探索规律,人们期待着系统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广播电视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岭南电子媒体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广东省广电厅领导撰写的一篇论的标题(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99年2期)。这里的岭南特指广东。1999年9月,我们一行五人专程南下,循着上探讨的电子媒体产业化的思路,对岭南广播同行进行了一番考察,先后走访了广东省台的三个系列台,即珠江经济台、  相似文献   

7.
界中人杂感     
视听之娱今年第一期《视听界》里《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一文,引了白居易《登香炉峰顶》一诗,其中就有如题之句。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有“视听”一词。文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视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1,(6):56-56
王茜、李素英在2001年第2期《岭南视听研究》上发表文章说,在广告客户和电视媒体心目中,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同于电视广告收视率,实际则不然。首先,广告原理我们:“广告的终极目标,就是刺激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现代广告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电视广告发布时,最重视的是电视观众,但是并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来,见到了一些同仁撰文提出“图书馆是生产力”的观点,如陈晓君同志写的“图书馆也是生产力”一文(《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2期),廖子良同志引用的“图书馆是生产力”(《图书馆界》,1992年,第1期)和“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部分”(《图书馆界》,1991年,第4期)等。今年,广西图书馆学会召开的年会,也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播电视已被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引起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视,讨论随之展开.《学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我看,中心问题是一个关于广播电视性质和任务的再认识问题。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最近,在我们的宣传报道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反对腐败,一个是禁止“有偿新闻”。这两个问题的宣传报道,使我更加感到广播电视性质和任务再认识问题的探讨,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11.
赵允芳 《传媒观察》2005,(10):12-14
人们知道阿来,首先是那部为他赢得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而目前发行量已经高达40万的《科幻世界》杂志,又让人们认识了作为社长、总编辑的阿来。这篇访谈不和阿来谈文学,因为阿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科幻世界》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事业。”这对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作家来说,是很朴实也很有力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新闻研究》2012年第2期上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ͼ��ݸ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 第三产业论和为区域经济服务论  第三产业是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引进,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人们视为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成果。而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又对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该《决定》的有些条款最为图书馆界所瞩目,例如第11条规定,“大多数第三产业机构应办成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经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又如…  相似文献   

14.
今岁春夏之交,自身步入八旬,同行频赐锦语,由此浮想联翩。在岭南传媒中,我先后参与报刊、广播和电视,迄今快到甲子一转轮。当记节再临之际,回眸粗算足迹,2006巧成一串叠庆链。当中蕴涵参创传媒学刊《岭南新闻探索》和《岭南视听研究》15周年,《南方电视学刊》10周年,应邀参与凤凰卫视咨询10周年。外加广州电视台聘任业务顾问近10年及应聘为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学位论答辩评阅计有三届……如许叠庆巧合,不禁心波暗涌,匆匆梳理,淌出缕缕思絮:  相似文献   

15.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16.
媒介产业化——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新闻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新闻业逐步显示出产业的明显特征。随着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兼并与联合,尤其是报业集团的出现,媒介的产业特征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已经明确地肯定了媒介的产业属性,并且十分重视它的发展方向: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编制的我国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序列。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业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21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三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与以往不同,今年一号文件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问题全方位求解。“两会”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成为代表委员和媒体的热门词语。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茂跃 《北京档案》1998,(12):18-19
众所周知,档案的属性有一般属性与本质属性之分。我国档案界的传统认识是将原始记录性作为档案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档案界又有人提出了几种全新的观点。笔者拟综合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述评。一、原始记录性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明确指出,“档案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编辑学”的议论,并非自今日始。粉碎“四人帮”不久,就有同志在《出版工作》上发表文章,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当时并未引起出版界的注意。直到1983年11月,一位领导同志发表题为《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出版学》的论文以后,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于是不少出版业务刊物先后展开了有关建立出版学和编辑学的讨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渐趋深化,益感迫切。时至今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编辑学不仅是必要的,而  相似文献   

20.
一口温和如春风带有岭南韵味的普通话,一席分析透彻条理明晰的交谈。2月,珠江经济台编辑部副主任王坚同志来到南京为江苏经济台主持人培训班授课的同时,也为《视听界》的读者带来了宝贵经验。 1981年,全国节目主持人中号称“北徐南李”的“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