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里尔克和策兰两位现代诗巨匠在面对各自的语言困境下,都尝试寻求诗歌语言在再现现实上的突破,诗风趋向晦涩玄奥,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在里尔克影响下,策兰的不少诗作与里尔克有互文性关系,玫瑰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两者的玫瑰诗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艺术与现实、诗歌与历史之间的张力。里尔克的诗歌组接意象构筑了一个无时间性的、封闭的美学空间;而策兰的诗歌构建的文本现实承载历史记忆,重新激活诗歌再现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王庭王圭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重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与干预,强调诗歌对自身情志的抒发;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对悟性、灵感较为重视,强调诗歌创作的自然天成,注重对诗歌的琢磨与锤炼,追求清新流丽的语言,对平淡诗风很是推重。王庭王圭诗论和对江西诗派的自觉批判为中兴诗人提供了新变之先声,为其创作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3.
王单单的诗歌关注的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常道。其诗作对象,如高山、河流、众生以及命运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他用带有神性的汉字和悲悯情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王单单的心灵与时代共振,其创作是及物的,有根基的,刻录着时代的痕迹。他的诗歌不是书斋式的"纸上文本",而是出自乡野的"大地文本"。虽然已从偏远乡镇转到昭阳区,但他一直在花鹿坪村定点扶贫,现在又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一线。这种体验使他的诗歌始终处在"活泼泼"的本真状态中。借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来讲,王单单的诗歌创作是一种"诗歌田野"。王单单若能依照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继续关怀乌蒙大地,强化思想意识和精神向度,将现实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转换,则必能以诗歌之火照亮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实的创造的人,能够战斗的人,能够唱出战歌和颂歌的人;诗由人写,必须直接从生活的深海采撷并孕育成艺术的珠贝;现实是当下的现实,提供给人以行动的空间,人与现实发生血肉联系,生出诗歌作品;情感是诗歌艺术发生的美学基础,诗人的使命就是写出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他自己爱恨情仇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5.
济慈批评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唯美论和唯政治论的拉锯,其中又有一个基本恒定的共识:济慈的政治退避论或对抗论。对济慈诗歌和书信的系统性研读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是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前期诗作激情讴歌民主和自由、抒发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并在自然和诗歌中寻找庇护,美学追求与社会现实各自为阵;中期作品着力营造神话和梦幻世界,同时激烈批判现实社会,美学追求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后期作品从美学的高度接纳人世间的疾苦,现实社会与神话梦幻浑然一体,孕育了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的交融。对诗歌艺术和美学的执著追求是济慈诗歌的表征,深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其诗歌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王青莲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诗人对自然、社会体察入微,意象选择有新颖独特之处,具有清幽淡远的意境;诗歌立意较高,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将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对现实民生寄寓深刻关注;富于想象,在对自然之景或对他人画作的吟咏中,表现出独特的想象力;不少诗作善用修辞;语言朴素清新、平淡醇美。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研究探索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定时期的文艺作品必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诗歌作为文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而且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2008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引用中外诗歌近10处,分布在第Ⅰ、Ⅱ卷。新颖的诗歌为高考历史试题注入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诗歌为载体命制历史试题的做法,符合“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诗歌以历史文化作品的方式呈现了历史,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古代朝代的更替,世事的变迁。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冷眼"视诗歌。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历史教材中的诗歌,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灵活地运用诗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主体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出发,科学揭示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历史主体发展的“合力论”,回答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历史主体的存在形态论,论述了主体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不同存在形态有不同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发挥好不同主体形态作用的同时,要容纳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并发挥好其作用;主体的实践性及其特征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的创造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度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结果,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忘历史、研究现实;以人为本、天下为公;要有开放的思维和和谐的心态;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4.
吕淑葵 《甘肃教育》2010,(13):28-28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与现实、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的诗词生动地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细读普希金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致大海》指出,普希金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灵动而纯洁的意象与波动激荡的历史相融合,传达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寻,展现自我的现实向往与精神探寻。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时间、文本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互文性解读,指出普希金是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种种时间因素及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诗人对时代历史的感受与期许。  相似文献   

16.
肖海燕 《山东教育》2013,(12):32-32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的思想艺术博大精深。唐诗与宋词。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唐诗与柬词,更像两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历史,也辉映着未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许多诗人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从而令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而且王朝的兴衰荣辱、人世的悲欢离合也都尽现其中。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合适的诗歌,透过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及诗歌中透露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8.
古马的诗在90年代诗坛因其独特而引人注目,其诗歌意象偏重于西部生活,审美建构上统摄历史文化与现实人生;在语言上集古代诗词、民谣和现代口语于一体,延续着古典诗歌含蓄、凝练的神韵,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明快与爽利的实验精神。古马的诗融合了西部人对生命的思考价值选择,以民间生活与凡俗人生为外相,审思了诗歌对人类精神的慰藉与诗歌对生命本体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傅琳 《现代语文》2009,(12):126-127
本文通过对希尼诗歌《挖掘》的解析,阐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揭示出诗人力图通过这些诗歌融合历史与现实,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努力。书写日常生活的奇迹与超拔深思的高度融合,诗人凭优异而准确的把握傲立于当代英语诗坛。  相似文献   

20.
建议同志们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此文可以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的教材。这虽然是一个老的命题,但作者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告诉人们如何看待新闻的真实与自由;论述了敬畏真实、践行真实、崇尚自由、珍爱自由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倡导新闻从业者应恪守敬畏真实的职业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