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家常说:了解人,就必须首先了解他所从属的文化。我们研究孙中山,认识了解孙中山,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他所接触和生活过的文化圈。过去,有不少人对此问题曾作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索,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的言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儒家文化在孙中山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明共同影响着孙中山的个性、思想和行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西洋文明对孙中山的人格、思想和行为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尽管这三种观点都从不同角度、不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对史学界存在的某些观点如孙中山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即孙中山一开始就是革命的这种看法持不同意见。我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寻求救国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在几经失败后,才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研究孙中山应把他与他所处的整个时代结合起来,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形成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时期来认识:一、香港兴中会成立前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早年的孙中山,不但没有西化的趋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鲜明地反对走极端,即反对极端守旧排外,反对极端崇拜西方。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的文化观。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正>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他虽然把自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成是“国民革命”,但却没有真正去发动群众进行革命;他既认为国家发展的趋势是由“万众的心理”所决定,但又几乎是把自己的全部活动都局限在“先知先觉者”和“后知后觉者”中间。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国民的认识,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考察孙中山对国民问题的认识,是有助于分析、研究孙中山的上述矛盾的。本文试图就孙中山对国民性格、国民精神、国民的知识才能,也就是对国民性的认识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多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多元化"成为最大的文化特色。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中国人应持有怎样的文化观念,是关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他能革故鼎新,破立共存;对西方文化,他能实事求是,兼收众长。孙中山一直理性地对待中外文化,积极探索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现代化蓝图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社会系统发展计划。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创性贡献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思想家。但是由于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从主观方面来看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与沉重的历史惰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从客观方面看来,共和时期的教育体制并不能满足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等,最终使孙中山的努力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7.
刘森林 《教师》2013,(29):116-117
孙中山的思想很丰富,文章主要就孙中山的司法独立观进行论述.他的司法独立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上对司法独立的规定;二是保障司法独立得以实施的具体方案.孙中山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而且对现在的中国进行法治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思想家。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他以一个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深沉,始终关注教育问题。他曾亲自创办学校,为学生讲课,对一些...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全盘西化和全面反传统都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设计,因而他提出了中西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融问题,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鉴别中努力探寻一条新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形成了孙中山文化思想的独立体系。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是以综贯中西为基本特征的,它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12.
郑洪年(1874年12月8日—1958年2月25日),字韶觉,号橐园,广东番禺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他是我国华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曾二次出长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立华侨学校——暨南学校,是暨南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我国华侨研究的开拓者,对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华侨教育、华侨研究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郑洪年苦心建设暨南大学,是与他对华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分不开的。他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深感华侨对革命贡献很大;同时,他又感到:华侨“处在殖民政府的管辖之下,一切文化、教育,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他觉得,华侨在海外,不能处于与欧美等国人平等的地位,享受平等的待遇,除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华侨教育不发达,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是孙中山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等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妇女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为保卫妇女的人权、提高妇女的地位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他坚决反对一切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并付诸实践。妇女的人权照孙中山看来总体上应是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他在民国初年对妇女要求参政的态度大致上是原则同意,但不能立即实施,认为必须重视女子教育,努力提高妇女的化素质,为男女平权、妇女参政创造条件。在新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孙中山的妇女观又有了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正>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把北伐战争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确实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在革命历史的转变关头,他能顺乎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以抹煞的。但孙中山毕竟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还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因此,他想通过国民党改组,清除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探讨孙中山在经济、教育、文化、改善工农权益等方面的立法思想及其作用、意义,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相关社会问题。一、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法律观孙中山的全部思想,可以概括为新旧三民主义,这是他描绘新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7.
刘玉青 《培训与研究》2010,27(3):58-59,6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他的三民主义学说的研究、社会变革思想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是比较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急遽变革的时期,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探索,提出了对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富有价值的理论.孙中山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只有在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并与外来优秀文化交流中才能得到改造和发展.虽然,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批判得不彻底,甚至还有欣赏的成分,但他所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则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他的三民主义学说的研究、社会变革思想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是比较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在这个转折时期里,一切先进的中国人,无不受到影响,有的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当时中国社会唯一革命政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同样受到影响,思想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却缺乏研究。有的只是抽象谈到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及受到的影响,有的则认为孙中山除“赞扬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外,他对五四运动其他方面的反应,却极为小心,常常持着疑虑的态度”,“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是很有限度的”。究竟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如何?笔者现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作一番考察,希望从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