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责难古人蔺相如不去主动找廉颇谈心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蔺相如本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舍人出身,因“完璧归赵”而一步登天,职位却在朝廷重臣、战  相似文献   

2.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地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  相似文献   

4.
撰文著书,为今人向往之举,所以有不少人热衷于著述而不辞辛苦地爬格子、敲键盘,学者、作家、诗人以及编辑等职业,一般也较为受人尊重。但同古时候相比,则相差太远了。古人把“立言”,即著述,看得与“立功”“立德”同等重要,著书立说历来被视为极神圣的事业。其重视的程度,如今一般读者是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古人姓名谜     
元祐间,士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长空雪霁见虹霓,行尽天涯遇帝畿。天子手中执玉简,秀才不肯着麻衣。”谓韩绛、冯京、王珪、曾布也。又取古人而传以今事,如“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副刊上的杂文(其实也不止杂文),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引用古文或者从古人说起。当然,我并不反对这样作,也有许多这样的文章是写得很动人、很有文彩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杂文都必须这样写。引用得好,固然可以给杂文增添文彩,不引用古文,也不一定没有文彩,而引用得不好,却一定不会增添半点文彩。若是篇篇如是,先引用一段“古人说”或者古人的故事,然后加上作者的若干解释,形成杂文的一种固定的“程式”,那么杂文的  相似文献   

7.
下面是从几家报刊上摘录的文字: “古人说:‘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古人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古人说:‘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9.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10.
古人迎夏     
每年五月五屏或五月六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日,古人会举行各种仪式,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古人临别为何赠柳唐朝时,人们在长安送别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长安西南的渭城,一个是长安城东20里的灞桥。灞桥所在地叫霸陵,唐时长安一带的人常在此迎来送往,并折柳相赠,以示惜别之意。故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诗句。有趣的是,古人送行的诗文中,大多与“...  相似文献   

12.
所谓导语,古人称之为“起笔”,即指从哪儿下笔,从什么问题写起。我国古代一些笔走龙蛇、妙手著华章的文学大师们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他们有很多经验之谈,现摘录一些供大家共赏。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  相似文献   

13.
马金亮 《大观周刊》2012,(13):13-13
古人将人生分为若干阶段,《仪礼·丧服》中有“四殇”的划分,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这种“四殇”划分实际上是对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划分,这也正体现了古人的分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古人著述与今不同,无参阅文献之便,无先进设备可用,更少稿酬润笔之利。但是,古人却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人憔悴;古人对著述的执著和迷恋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古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终生敬业的治学精神为今日学人树立了榜样。一、古人著述有着深沉强烈的责任感。古人并不把著书立说看作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载负着“正纪纲、弘道德”的历史使命,宋儒甚至把著述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5.
王珏 《兰台世界》2012,(30):30-31
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心脑均为心理器官,这与“思”是会意字是一致的,也与汉字、汉语的反映大致相符.“思”字在传世《说文》中为形声字,而在唐代文献《说文》引文中却为会意字.元明清诸多字书认为“思”是会意字.  相似文献   

16.
正炎炎夏日,如何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而在没有纳凉设施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纳凉的呢?闲暇之余,读读古代的种种消夏纳凉之法,能从中探究到消夏的奥妙与乐趣。古人爱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常常会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戏水的欢闹场面。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里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日垂钓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不可小视也。除了垂钓,古人喜爱的夏趣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等。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图书价值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人对图书价值有全面、深刻而系统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着古代的社会文化活动,促成了古人在图书文化事业上的系列行为和作法。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作为报纸的“眼睛”——新闻标题.也可称之为石中之玉,水中之珠。  相似文献   

19.
庞晓戈 《传媒》2023,(3):12-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广播电视媒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向、目标和路径。河南广播电视台在文化节目创作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过视听兼备的影像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吉光片羽”“雪泥鸿爪”到“和光同尘”“与时舒展”,这其中有量的积淀,  相似文献   

20.
名人在成名前,大概都属于“凡人”。天生的名人是没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人宁有种乎?其理亦然。“凡人如何成为名人”?汉代的邹长倩先生指导过“发迹”前的汉代名相公孙弘。邹先生说:“夫人无幽显,道在则尊。”名气大不大,名声响不响,其实无关紧要;有了“道”,才能在社会上变得贵重,受人尊崇。因此,“虽生刍之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