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志强 《华章》2007,(4):37-37
李叔同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美育促进德育"的艺术教育思想、"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道德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的"不言之教"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中蕴藏着深厚的自然主义德育教育思想,其"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揭示出德育之道的精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的个性。《道德经》以"道"作为遵循客观规律的最高范畴,提出"道"是"德"的内在属性,要求人们"惟道是从""行于大道",揭示出德育教育应在"道"的引导下施行"德"的准则的本质属性。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中以教育名义对学生强制说教、以人为标准规范学生品德养成、压制学生自然天性、违背德育本质及规律的异化教育现象的矫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这里试作如下归纳。 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潜移默化的无形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的督教。老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行不言之教”,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教育者应当“悠兮其贵言”而“常言自然”。他认为,没有什么教育原则与方法可以和“不言之  相似文献   

4.
《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的析出,源于惯常家庭伦理的生活实践和基于制度与乡俗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德性基础为慈善与宽容、谨信与诚意。在不言之教的道德行为中,颜氏立论行胜于言的道德教育实质及如何道德之应然路径,不啻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固本培元"之可能借鉴。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为统帅,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教育内容包括“四我”、“三弃”、“三绝”、“三宝”和道德教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是“行不言之教”等;其为师之道包括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公正待人等。其教育思想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历来较多关注的是儒家教育思想,对道家教育思想关注较少。道家思想蕴含丰富的教育理论,要求培养明道含德的人才,指明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人内心平和。道家认为,道德教育要坚持按规律教学和关爱教学的原则,并提出不言之教、类比教学以及因其自然的教学方法,因此,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7.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丰富资源.尤其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戍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老子的“以退为进”,即“无为而无不为”、“行不言之教”、“以不争而争”、“柔弱胜刚强”的德育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霸桂芳 《考试周刊》2011,(2):214-215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关注个体生命、以生命为基准点的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变德教为德育,对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德育评价的重心所在。这种评"学"取向的德育评价模式是基于对完整道德教育过程和道德教育功能认识的偏颇,遮蔽了学校和教师的道德责任。转向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是道德教育和德育评价的特性使然,也是学校和教师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应理性考量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过分夸大或被贬损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应该追求本真发展,体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教育智慧。无痕教育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坚持以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从而在教育的结果上,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形成独特的校本追求。  相似文献   

17.
孙靓 《中国德育》2011,(2):63-66
南丁格尔在护士学校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她关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见解。南丁格尔要求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护士。她认为合格的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心、奉献精神、意志力和谦虚的品质。她通过严格管理、主动沟通和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获得了显著的德育实效,使护士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本文深入挖掘南丁格尔德育观的丰富内涵,为加强改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一点启示,为创新职业院校德育途径、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无论"好""坏",学生都会记忆一生。班主任要使学生受到"好"影响,"不言之教"的效仿教育尤为重要。"不言之教"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有效仿""欲效仿"。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