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生活经验少,又缺少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写起作文来很费劲。这样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帮助指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源头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中,体验生活中.联系想象中积累素材,找到源头活水,使学生有米可炊。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秀云 《现代语文》2014,(10):140-141
学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没有真实性,没有感情色彩。学生由于缺少素材积累,往往苦于对该话题无话可说,造成了作文难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切入点就在于学生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多思多想,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但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很多名家的文章里无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丰富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作文时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失真,甚至“无话可说”的现状,从如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以及扩大阅读面,重视间接积累等方面阐述了几条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用敏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学生才能积累作文所需的生活素材;而只有积累大量的、丰富的词汇、语句,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墨可施。  相似文献   

6.
作文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充分开掘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生要顺利地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创造,也才能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雄辩的证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根本.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强记中积累素材、从练笔中积累素材等五方面来阐述如何“立足素材积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素材积累是农村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思想充实,作文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为难的是“无米之炊”,这从问题的侧面说明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指导学生用书把素材垫高、用活动把素材夯实、用生活将素材激活。乃是素材积累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1.
写作教学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教学中捜集素材、处理素材、总结观点这一过稈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逐渐形成小学生作文有效训练的基本内容’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文针对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捜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说:“有人把作文缺乏真情归因于学生生活单调,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忽视对生活的体验,缺少那份独特而细腻的体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乐于去留意生活,体验生活并挖掘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写出言真意切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3.
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每逢作文学生大都感到为难。作文难,“难似上青天”。学生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愁眉不展了。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有的东拼西凑,胡乱抄袭,不是应付了事,就是文不对题,无非是他们缺乏生活素材罢了。头脑空空,而又急于求成,导致凭空设想,以至于三、四节课写不出一篇文章来。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生活,收集生活素材,事先告诉学生本周作文以什么为题材,确定观察对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他们体验生活的内容,来选择命题或自拟,这样学生就乐意去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了。再回到教室动笔写作时,就感到有东西可写了,内容也真实具体了,假、大、空话、俗套话大大地减少了,还有的能运用多种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整理,搜集素材是快速作文教学的基础。多读、多写、多评是练好快速作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生动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打开这扇生活之窗,做个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尝试创造生活的能力,才能在作文过程中记真事,写真人,说真话,抒真情,做到轻松作文、快乐作文。以下试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此方面的作法。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学生怕写作文,一是心理问题,二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能力欠缺。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深入观察和了解生活,给他们创造积累素材的机会。只有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在写作时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主要是由于观察力较差,不善于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仔细体会,能悟出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一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随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9.
司庆海 《教师》2010,(29):73-73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如何使学生摆脱作文的困境,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呢?我认为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基本途径。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而“写什么”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写作者是否具有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如果写作者的作文素材积累是比较丰厚的,那么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反之,他就会有“无米之炊”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