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鲁迅小说《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以得出新的认识。揭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焦虑,不断粉碎孔乙已残存的生存梦想,也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简·里斯的《沧海茫茫》其主旨涉及女性主义和克里奥身份认同问题。小说女主人公长期遭受父权制社会压迫和身份认同危机。白克里奥女性安托万内特既无法与当地黑人身份认同亦无法与来自宗主国的白人丈夫身份认同,从而揭示了白克里奥女性的生存困境。本文认为女主人公因自身的性格弱点消极抵抗父权压迫和身份认同危机,她在罗切斯特的设计下一步步走入绝望,走向疯癫,而同时亦以疯癫控诉了父权制的罪恶和殖民主义价值观的虚伪。  相似文献   

4.
《瞻对》是阿来2013年的新作,这部作品虽然与阿来2009年的旧作《空山》在创作手法、创作内容、写作背景方面有明显不同,但两部作品在主题方面仍具有内在一致性:两部小说都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当代川属藏民的边缘族群身份,表现了这群边缘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中无法避免的族群认同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空山》选择从机村人民的日常生活琐事出发思考民族命运;而《瞻对》则以更宏大的历史眼光,从历史纵深处寻找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阿莉·史密斯的《纵横交错的世界》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所遭受的多重创伤。运用创伤理论相关观点,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小说主要人物遭受的创伤进行剖析:亲历二战的梅和费伊余生被战争之伤笼罩,马克和巴尤德一家等社会边缘群体遭受着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带来的创伤,对自我及热点的过度关注、老年人的生存困境等反映了现代人正经受的社会文化创伤。《纵横交错的世界》中对创伤的书写反映了阿莉·史密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突破生存困境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微醺彩妆》承续了施叔青香港时期关怀社会人生的使命感和社会维度的建构,以批判的角度凸显了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失落与认同危机。结合文本与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理论,力图多维度地探究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失落。  相似文献   

8.
女性农民工作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群体,其生存状态、生命体验、精神向度都烙有时代的印痕,反映了社会特殊时期的风貌。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热播的电视剧《外来妹》和21世纪颇受争议的电影《苹果》这两部较为典型反映女性农民工的作品,讲述了两代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生命历程,社会对她们的规约及其主体性的建构与缺失,探寻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女性农民工突围生存困境的得与失。女性农民工在现代性的过程中对其主体性身份的建构,社会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主体价值的确认、价值观的形塑和引导是社会现代性关注的重要一面,同样也是女性农民工"人"的现代性的表达和追求旨归。  相似文献   

9.
科幻电影《第九区》通过外星人在地球上受到种族隔离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族身份认同困境。~方面长期反抗种族隔离的黑人群体却支持对外星人隔离.另一方面因机缘巧合而变异成外星人的自人男主角遭到地球人的迫害。电影启示我们,人类排斥异类的心理是群体身份认同的畸形演化,带来了地球上许多冲突、矛盾与痛苦,要消除这种心理,只能加强群体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才能使种族平等心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14-119
关注种族、阶级等其他社会规范与性别的交叉影响,是当下性别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小说《野草在歌唱》中主人公玛丽在婚前婚后经历的种种身份认同困境,并结合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深刻揭示出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安德莉亚·利维是牙买加裔的英国女作家,其作品多围绕种族独立及文化认同探讨牙买加人的生存困境。在其历史短篇小说《长歌》中,她采用后殖民主义的方式再现了英国白人殖民者对牙买加种植园奴隶的话语压迫及人生奴役。以《长歌》为例,从后殖民话语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切入,再现殖民背景下英国白人殖民者的话语权力,黑人奴隶的话语反抗以及黑人对自由的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15.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基本艺术特征,历代的学者对如何以比兴释《诗》的问题存在着歧异,《毛传郑笺》与《诗集传》的看法得到的认同最多,因而影响也最大。本文从比兴的定义入手,结合《毛传郑笺》和《诗集传》以比兴说诗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差异和得失以便深入把握比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格非的《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描述了在社会商业化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价值观崩塌、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状况所产生了精神焦虑,金钱至上、环境破坏、乡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沦陷,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知识分子为填补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余华通过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向我们展示出生命及苦难的永恒性话题,作品中的人物均是以软弱的姿态回避生活困境,尽量避免和生活困境正面交锋,以减轻困难带来的痛苦,最终实现了对生命信念的全新思考。本文主要通过《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四部作品,分别阐述余华小说作品生命信念的具体体现,实现对生命信念的思考,洞悉自由丧失带来的生命意义消解,给当代人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20.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