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由于缺乏孝德教育而致使部分大学生孝德意识淡漠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德,剔除其糟粕,大力发掘、提炼其精华,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孝德,是一个人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文章通过研究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内涵及作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孝德教育的现状,即多数大学生总体上看是有孝心的,但大学生当中也存在不懂照顾父母、不尊重父母等孝德缺失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孝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和重要德目.大学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对大学生开展新孝德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厘清新孝德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养亲敬亲教育、知恩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系统阐述了大学生新孝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出确立科学原则、整合环境资源、创新载体形式等方面的策略,以全面提升其孝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肖艳娟 《教师》2012,(29):6-7
孝德是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受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大学生的德育被忽视,尤其体现在孝德方面。在大学生孝德现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孝德意识薄弱、孝德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在社会中具有先导性,是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同时其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相似文献   

5.
孝德是中华文化的元道德,是一切人类优秀美德的根源。高校在坚持德育首位原则时,可以孝德教育为着力点,引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孝德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培育孝德典型,开展孝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试论如何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当前,我们要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继承者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4):157-160
孝德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传承与弘扬孝德文化离不开高校这一主阵地,更离不开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孝德文化,实现民族精神与孝德传扬的有效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孝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本着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孝德教育,使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孝德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倡新的孝道乃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高校德育的一个切入点.孝德教育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大学生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知报教育、养老放隶教育、齐家治国教育.孝德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从三个方面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李科 《考试周刊》2010,(14):197-198
“孝”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部分大学生孝德观念缺失,因此开展大学生孝德教育对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当代高校德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家庭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孝悌道德,是保证家庭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的力量;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借鉴传统孝悌教育,认为以“孝悌”,“爱人”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根本和依据。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教育应以孝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这是回归本真德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孝道缺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孝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提出了以弘扬孝文化为突破口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锦州师范学院结合“孝”字,实施德育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红 《中国德育》2006,1(2):26-28
孝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孝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帮助人正确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学校德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孝教育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以孝为准则来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它是孝行的内在意向和主观动机,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底线是人们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形象表述,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底线教育,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因此,从孝道教育着手开展道德底线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