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我常常梦想着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话题,动手动脑,情智共振,童心飞扬。我一直在探索、尝试这样的课堂。这一次执教《热空气》一课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热空气"这个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儿陌生,然而,生日蜡烛和热气球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因而我的课就这样开始——师:史老师从上海过来,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玩儿的东西,看看老师带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10,(11):25-25
生命,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稍显沉重的话题。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认识难以用有限的语言进行清楚地表达。晏兴林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让我们和学生一道,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文字所传递的对生命的热爱,在情谊浓浓的课堂中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成长,我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上的《热空气教学的实验设计》一文后,我很感兴趣。于是,我也照样了做了一个支架和两个纸盒,打算以后上《热空气》一课时备用。 不久前,教学《热空气》一课,课前,我先照课本上的说明,把实验做了一遍。结果,实验2中的塑料袋就是上升不起来。上课时,我还不甘心,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把实验2又做了一遍,不知怎么的,塑料袋还是不上升。我们的实验与课本上得出的结论不符,学生们为此都大为扫兴。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四年级《热空气》一课,课文安排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都做过,没有一次成功。这样失败的实验,不仅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是打击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后,我对失畋的原因作了分析,共有两点:①塑料袋过小很容易被蜡烛烧燃(塑料是易燃物);②塑料袋大,又太重,升不起来,那么只有找到又大又轻的塑料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这种塑料袋。有一位  相似文献   

5.
昨天学校举行了一次语文教研课《螳螂捕蝉》,我甚感那是一堂异彩纷呈的课。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处处表现出关爱,看,不是用亲切的语言表扬、鼓励,就是温柔地拍拍肩膀,灿烂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在这节课上,教师对学生那浓浓的爱意无不让听课老师大加赞赏。然而这一节课中,我发现了一个与班级氛围极不和谐的音符——离老师最近的两个学生,他们分坐在讲台两侧,他们的表情与这节课的气氛格格不入,脸上没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好像课堂与他们无关似的。所以整节课他们没有举过一次手。  相似文献   

6.
“空气的流动”是人教版小学自然课中《大气流动成风》一课的前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做一些规定的实验(如:用一个罐子罩在蜡烛上,然后用小纸条去接近罐子的上方和下面)通过观察,发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现象,并概括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这样的教学活动,总令人感到欠缺些什么。新课标中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一、做一个纸蛇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每人做一个纸蛇(把一张纸从四周往中心剪出…  相似文献   

7.
让每个学生都乐意举手发言,应当是"健康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但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 现在所带的班级,我接手不久.平常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只有固定的三五名学生会主动回答,其余同学只是静静地听着,我知道他们不会举手,他们也知道我不会"为难"他们.这样的课堂形式,我和学生早已习惯,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然而"健康课堂"的感召,唤醒了我那份沉睡的责任感,让我意识到现在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一天7节课,一节课40分钟,美好的童年时光,而大部分孩子是在沉默中度过.除了分数,他们还收获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钟键 《四川教育》2014,(7):78-79
2011年9月中旬,校长说要开展“教中学”课型探究,由一个学生团队承担课堂组织者的角色,推动课堂学习,我感到莫名的惶恐.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教一个学生教师团队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之后,学生将站上讲台,引领同学们学习,而我只在课中做适时的介入点拨,在课末进行总结.这一次,我同样尽全力而为,但同时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告诉自己:“失败和成功对一个人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相似文献   

9.
卢瑜 《四川教育》2014,(2):84-84
一次,在我旁听的一节数学组的“分享式教学”课上,一个话题突然进入我的视野:“上课发言不需要举手。”彼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全国许多正在践行“分享式”教学的课堂上得以实现。坦言之,这个话题对我内心的冲击很大:上课举手才能发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则,所有的老师都力求呈现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安静课堂。今天,竟然有课堂正在实践着“发言不必举手”的规则,让我不得不又进入了深思。  相似文献   

10.
徐迅 《中国德育》2012,(22):71-72
在一次哲学课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议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总结出人生哲理。话题提出后,半晌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学生们个个埋着头,神情严肃地等待老师的点名,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冷场,我也陷入了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1.
1 课前演示,做好实验   小学自然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四年级《热空气》一课,课文安排一个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都做过,没有一次成功。这样失败的实验,不仅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后,我对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共有两点:①塑料袋过小很容易被蜡烛烧燃(塑料是易燃物);②塑料袋大,又太重,升不起来,那么只有找到又大又轻的塑料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这种塑料袋。有一位学生找了一个学校饮水机上包装水桶的塑料袋,这个塑料袋又大又薄又轻,这时,我按照教材的要求把实验做了一遍,成功了。当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时,受热的塑料袋飞到了教室顶部,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把塑料袋送上了教室顶部,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个怎样的话题才是学生们都感兴趣并且可能下笔千言呢?我在一次《同学,你快乐吗?》的作课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快乐”的原因是交往的困惑。为什么平时的作无法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不是因为有些话题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就让他们归因为自己不会写作?会不会把两结合在一起从而就会有了一个话源呢?有了这个灵感,我就决心把作和做人结合起来.在学生人际交往和作困惑之间搭起一座的桥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呢?1.利用条件反射。每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密切注意老师并期待老师宣布该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许多次我发现,在我说话之前,很多学生已拿出笔记本等待着记录我即将宣布的课堂主题。这实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因为他们懂得我每一节课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他们宣布该课的主题,于是他们在看见我走进教室时就主动把笔记本准备好,  相似文献   

14.
一、合作学习——精彩的学习周三的第一节课,我同往常一样走进了五年级二班的教室。不同的是,当天的我怀揣着一点小兴奋!因为本课学生们要学习的是《新标准英语》Module 10 Unit 2有关Class Rules的话题。课前我向他们稍微"剧透"了一下:课堂上要由大家合作来制订属于自己班级  相似文献   

15.
<正>上课铃响了,我微笑着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新课的开始。面对四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问道:Do you like animals?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学生们一听,便迅速举起了手,抢着回答。课堂氛围相当热烈。我心想看来学生对此话题十分感兴趣,便灵机一动,心想英语新课程标准不就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就此尝试一次呢。于是,我说道:Now,students,Let’s have  相似文献   

16.
当新学期的钟声又一次敲响,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又回到校园,骤然发现综合实践课已走进了课堂。面对着这一新的学科,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一起实践,一起感受着他们遇到困难时的苦恼,也一起享受着他们获取成功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一堂课的启迪一次,在《月光启蒙》教学中,在课堂情感达到高潮之时,我补充了作者在原文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我深情朗诵这段话时,学生眼里闪动着莹莹的泪光。那一刻,我知道,他们是真的走进了课  相似文献   

18.
寇忠泉 《四川教育》2001,(11):14-15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群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坐在一起讨论一个话题:他们听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发现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完成教学任务。他们非常想学,但总也学不像,觉得很困惑。听了他们的想法,我思考良久,觉得他们的困惑很有代表性,这个困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人标签” 或曰品牌,能充分体现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水平。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  相似文献   

19.
肖立 《物理教学探讨》2005,23(21):21-23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也曾经尝试着在课堂上渗透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我也曾努力创设情景给学生们多一些创新的机会,允许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课堂教学,特别是在目前仍受考试压力影响的高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依然面临着升学压力。无奈的现实让我很难在课堂上落实这些“理念”。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彻底改变了原先的观念。原来,教育的机会就在平时普通的课堂中。1一堂没有结束的课记得有一次上新课,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重点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式推导。临…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应该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回归到生活中来,逐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一、引入生活经验,拓展语文知识课前,我总会让学生尽量搜集身边的人或事,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课堂上,我尽量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我充分利用课前的谈话交流,帮助学生调整好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和学生交流假期的旅游经历,直到话题聊到《颐和园》。我还让学生当"小记者",收集班级里、校园内的见闻。有一次,话题正好说到了班里两个学生为了小事打了起来。我没有批评教育,只是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打斗过程进行是非曲直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