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继《七十八日游记》后写的第二部中国游记。1918年,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中国漫游记》的创作意图便是使日本人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同时为日本政策制定者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中国漫游记》中,德富苏峰更加细致、透彻地分析中国政治和各方面的优劣势,并分别给中国和日本提出了一些"建议"。这部游记是德富苏峰中国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满韩漫游》是夏目漱石1909年游历中国东北的游记,记录了日俄战争后漱石眼中的满洲印象.游记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漱石对中国人的同情,但同时也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塑造了肮脏、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反映了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作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访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以游记等形式向日本民众介绍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做了细致描写。同时,心理上的优越感及殖民主义的思维,也使得他们产生了蔑视中国的情绪。这些偏见改变了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也对当时的日本政府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对这些游记进行文本分析、考察,有助于了解当时日本知识分子、日本国民及日本政府的中国认识。  相似文献   

7.
德富苏峰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时期的舆论报刊界巨擘与政府的国策智囊,他的思想经历了“平民主义—国家主义—皇室中心主义—法西斯主义”的重心转移,对华论策也由“膺惩清国”转向“中日同盟”,最终变奏为“东亚兴隆”,其帝国主义话语的表层逻辑是基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与日本实力消长所做的权宜之计,深层逻辑则是基于个人政治抱负与岛国危机意识的“忠君爱国”思想下集体本位主义的渲染与运用。重要的是,当今日本政界与右翼思潮与其思想一脉相传,探究苏峰的对华论策不仅对日本侵华的研究有所裨益,还可为考察当代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华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游记文本,诠释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对现实中国的亲身体验破坏了日本近代作家们通过汉文学经典所构筑的近于完美的中国幻象,他们在殖民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现实中国产生了新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域外游记。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立场出发,通过注视者、叙述者和阅读者的集体行为初步构成了对西方社会的想象和对中国社会的重塑。这些游记里表现出中国传统认知范式的猎奇、本土文化的坚守、域外理想国的描绘、对日本经验的选择性观照等现象,记录了异域形象的衍变和国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