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西新闻传播史各个不同时期的对照比较,得出中西新闻传播运行机制分别以传者为本位、以受众为本位的结论,并从文化传统、理论指导、办报主体、媒介体制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根源,最后辩证地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各自的利弊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中国与西方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动力机制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以邵飘萍为代表的新闻前辈提出了新闻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新闻本位思想在新闻观念、办报理念、报刊经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新闻本位思想的内容表现、产生背景、对后来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一种议论与新闻两种文体结合的边缘体裁。它源于议论文,在报纸以政论文为本位的时代,新闻评论重“评论”而轻“新闻”。随着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报纸逐渐由“以政论为本位”转入“以新闻为本位”,新闻性逐渐得到加强。新闻规律强调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追求信息量,以鲜明突出的新闻性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性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表现是,立论以新闻为主要根据,其他材料,包括取自于史实的材料,仅为旁证。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6.
薄靖 《新闻传播》2010,(9):85-8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本位理论越来越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众本位理念和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业的两大突出特点。本文从受众本位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新闻时评的影响,探讨我国报纸新闻时评在受众本位语境下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中西方思想观念激情碰撞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新闻业中的许多杰出代表,或曾在西方留学,或曾出国考察,他们在建立中国的新闻学体系,并依此兴办报刊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沿用、借鉴甚至照搬过许多西方的新闻观念。这种观念的学习与引进,改变了传统新闻业中政争至上、政党为本的新闻运作模式,使新闻本位得以回归,受众地位得以提升,业界资本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读者本位"? "读者本位"是一种新闻理念,要求办报人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设计新闻产品,按照读者的阅读特点来确定新闻的表现形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恽逸群是党的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兼具优秀党员身份和丰富城市新闻工作经验的人才之一,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开始介入党的新闻工作,并在其后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从事各类革命活动,更为难得的是,他对新闻学的认识已经超脱于实践的层面,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新闻理论,凝结成《新闻学讲话》等新闻理论文本,这个文本成为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1)作为党内的新闻学家,恽逸群非常强调“受众本位”,他将“党所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利益”这一信念与新闻纸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其新闻学…  相似文献   

11.
报道本位与宣传本位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报道观,分别在西方和中国几十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占主导地位。以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这两种新闻报道观及其传播效果;指出以报道本位报道突发事件是新闻规律的要求,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的要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宣传本位向报道本位转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王舜 《今传媒》2011,(8):109-110
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有赖于操作层面的一系列调整,须回归新闻本位,改变新闻旨趣,同时,甄别新闻线索,强调新闻策划,丰富版面语言。之后,方能化"鸡肋"为"鱼翅",化"旧闻"为"新闻"甚至"欣闻",实现"悦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新闻价值学说,一直被视为跨世纪的理论经典沿用至今.但是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传统新闻价值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大量生活新闻和发展性新闻如潮水般涌进媒体,传统新闻价值盛行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新闻价值观正在形成.本文从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起源入手,着重分析了西方学者对该理论的释义上的"语差误读",以及传统新闻价值说在理论和实践角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受到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的影响,我国和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新闻理念。在这些新闻理念的指导下,中西新闻报道形成了各自的报道写作原则和不同的报道方式。西方新闻理念指导下的新闻报道写作原则西方新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闻自由的理想,即必须让不同观点与新闻来源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受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在新闻教育上产生了诸多差异。由于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艰难和西方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原因,使得我国经常遭遇由于中西方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偏见,并对西方媒体的误读无能为力。因此,为了培养未来新闻人在新闻传播上的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改变西方媒体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格局,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我国必须对新闻进行"教改",对西方新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国情的新闻教育道路,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传播效果,也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受众本位局面却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无论对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而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新闻传播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工作传统及媒介发展规律。追溯我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我们发现,我国的新闻媒介从产生就具有明显的依附性特点,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形成了现在的新闻理论喉舌本位传统。中国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古代史官和乐官依照王命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8.
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尽管人们目前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终还是认为,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电视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一些业内人士再次提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究竟是“媒体本位”还是“受众本位”的辩题,做为一种学术观点,也许本文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