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道教长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 ,具体地分析了唐代敦煌地区的道教活动 ,进而阐述道教长生思想对佛教变文讲唱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在变文讲唱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道教承袭了原始宗教和道家对生命的忧患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对长生成仙的狂热追求。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唐五代小说及其作者 ,并通过一些表现历史、梦幻和神仙度人题材的作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元代道教各教派自全真教丘处机起就与士人结下友好关系,形成了道士与士人结交并相互亲敬的优良传统.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不仅表现为元代道士专为宣传教义教旨的词中,也反映到部分寿词中,这充分表明了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对当时士人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寿词中的道教意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一种人类自原始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命苦短而祈盼长生的心理.道教及其偶像的产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永远安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道教理论家对神仙即长生不死的人的系统论证以及对得道成仙的途径和方法的阐扬,使道教的长生成仙说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道教的长生成仙的理想终归是一种幻想,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隋唐之际传八高句丽,这一进程是中原王朝主动推广与高句丽自身渴求共同推动的结果。高句丽所学“道”的内涵有三个层面:第一,在教派上,高句丽崇信五斗米道。第二,在道术上.高句丽学习的主要是长生之术和禁咒之术等。第三,在道教典籍上,高句丽学习的主要是《道德经》、《易》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现代社会立世需要按照自身的问题意识来言说、展开。道教的境遇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与写照。唐君毅无奈地依照现代学术话语体系来言说、反省道教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他力图为道教理论杂糅的特质申辩、分析道教追求长生不朽的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和肯定道教性命双修的贡献,认为道教的宽容品格对未来人类发展有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贵生"思想体现一种积极乐观主义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的人们珍惜生命、掌握命运、战胜困难具有深刻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道教"贵生"思想深刻的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以期对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神仙道教是由汉末早期道教转变为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形态,它在教旨、教团组织、传教方式、修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意识和士族观念,长生久视和修道成仙是其最重要的宗教目标。葛洪在广征博引各家学说的同时,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自觉地构建了以“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方术有效”为核心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仙道学说。本文试图从《抱扑子内篇》中蕴含的宗教哲学观入手探讨葛洪神仙道教(仙道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意义指向和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存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 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课程观是对课程价值及其发展的一种新释义。本文首先阐释了生命 意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对生命意义的课程观以及课程的发展进 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2.
宗教精神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神仙道化剧体现了浓郁的宗教因素。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四种,主要以道教中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仙道传说为题材,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反映出元代道教宣传全真教教义观念的独有特征。作为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人掀起炼丹追求长生的宗教热潮,仙道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炼丹描写。伴随着中晚唐以来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仙道小说中也出现了表现外丹向内丹转变的作品。表现炼丹的小说,其内在精神是希望生命的永存,是道教重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踽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踽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得道主体现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从高祖至玄宗,李氏帝王关于道教的诗作或多或少地留存下来.它们无疑是一面折射初盛唐时代道教发展情状的镜子,彰显出道教宗教地位的演变及其对政治和文学的影响;同时,这些作品揭示了初盛唐时期帝王崇道心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命意义指向和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存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课程观是对课程价值及其发展的一种新释义。本首先阐释了生命意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对生命意义的课程观以及课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蹻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栽体、得道主体观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关于宇宙人生的体验、认知,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水流域不仅是我国道教早期发祥地,也是后世道教发展的重要区域。道教的产生与传播同汉水流域自然环境及巴蜀、荆楚文化区文化特质彼此交融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经久不衰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民间原始巫傩信仰、神仙意向与长生追求是汉水流域道教得以生发的文化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道教文化角度入手,对明清传奇中以道教故事或道教意象为外壳,意在表现世俗情感的道教神仙故事传奇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道教对生命的热恋、对阴阳交合和男女两性关系的肯定和主“情”的时代文艺之风助长了世俗情欲在宗教戏剧作品中的蔓延,同时也可以发现中国戏剧中宗教意识的浅薄。  相似文献   

20.
在伦理思想方面,武当道教有道教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忠孝成仙、诚信成仙、行善成仙三个方面,特别在忠孝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武当道教强调积德行善的根本目的是"福寿康宁"和长生成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