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传播的重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更要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方方面面,还要肩负起纠正一些国外媒体偏见和错误舆论导向的责任,传播更多当代中国内容。图书作为文化观念、外交策略、政治制度、社会风潮的一个记录载体,出版发行到海外,对提升国家传播力、影响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外宣图书选题策划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让我们的图书能够吸引外国受众的眼球,让他们愿意拿起来、翻开书、读下去。  相似文献   

2.
红色旅游,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功立业,以参观、游览革命圣地为主题的旅游概念,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体现。红色旅游中的对外宣传既要彰显中国特色,也要符合国际传播规律,既要体现中国气派,也要适应国外受众接受习惯,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以塑造良好的党和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的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外语国际频道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进行节目设置,要改进播报语态和风格,让节目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对外传播,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重要领域。作为从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的对外传播学可谓发展迅猛。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以下简称“三贴近)。因此,对于如何精心打造对外传播期刊,让受众乐于接受、乐于阅读,从而真正体现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外宣期刊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对身处中国国内的媒体来说,海外华侨华人是一个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受众群体:他们去国怀乡、心系故土,却又未必全然了解和理解中国当下的世事人情;他们身上传承有中华文化的基因,但思维、行事方式包括阅读习惯又大都已本地化。因此,  相似文献   

6.
二、特殊心理我们对海外受众不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共性,即普遍心理,还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个性,即特殊心理,因为海外受众包括有各种各样的人。广播和报刊中的文章,如果都千篇一律地针对一般海外受众,其吸引人的程度就不会太高,因此必须注意海外受众的特殊兴趣与需要。针对一般海外受众的文章,实际是对外传播上的“大锅饭”,也  相似文献   

7.
<正>打造城市形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首要的任务是传递文化意义,而这一过程与受众对其周围世界的解读紧密相关。因为各类社会群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存在区别。由此不难理解,即使中西方受众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对该城市形象的解读彼此之间也会存在差别。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受众特征对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影响,为北京形象传播的内容与途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外国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切入点,从细微处出发,了解这一特定群体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具体感知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刊发的《"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一文中认为,要学会用国际表达讲中国故事。想让外国读者了解电视剧、电影、漫画等文化产品背后的中国元素,就需要多一些具体的说明,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生硬说教;既准确鲜明,让外国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又亲切自然,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国的事情,大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发展,小到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都有吸引国外受众的故事,文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会议新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对于传达方针政策以及使大众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外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中国会议报道长期以来存在写法死板、内容雷同、形式单一、针对性弱等顽疾。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简单照搬国内会议报道方式,针对国外受众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改进会议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生活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度,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语言环境、社会制度等,我们的对外报道要让他们理解、接受和认同,就要讲究传播艺术,而这种艺术在以文字报道为主的对外媒体上更多地体现在对外报道的写作手法上。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丁洁 《对外大传播》2010,(10):13-14
从传受双方的互动、传播渠道和受传者等不同角度,我国赴国外留学生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他们一般比较了解所在国当地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熟悉当地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误读情况,因而在促进中外沟通方面往往能够有更好的针对性,比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应在信息发布和群体组织方面支持和引导海外留学生开展民间外宣: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在海外建立留学生组织和交流平台,强化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增强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等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读者的特殊性,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角度对比了《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总结出由于儿童的审美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状况的不同,康馨和任溶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但相比之下,任溶溶的翻译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使原文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最终实现原文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刚到中国报道社时,做的是世界语翻译工作,后来转搞中文采编,但与外国读者的联系一直没有断。因为我主要负责语言方面的采编工作,经常要处理一些外国读者的来信、来稿,有时还直接采访他们,进行写作。另外,我经常翻阅国外的期刊,也经常看看自己编写的  相似文献   

17.
正对外传播的舞台在国外,对象是西方受众,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对外说明和介绍中国,可以深化认知认同,强化入脑入耳,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硬道理。贴近受众,讲凡人故事在舆论宣传中,中国重视团队、集体和宏观概括,西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纸媒提出挑战。网络的快捷和更新以及同受众的互动,都是纸媒不能相比的。纸媒正受到网络的冲击,并且一浪高过一浪。目前,由于受众的传统阅读习惯和网络编采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传统纸媒暂时仍有一定的优势,但危机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报道文化呢?当然是要选择能够体现我们文化发展、文化传统、文化现状而国外受众又会感兴趣的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