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鲁相请     
鲁、曾、暧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我特意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结果学生还是写错了,于是我把错误的字圈出来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曾的和一个姓鲁的读书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姓鲁的对姓曾的说:“曾兄,明天我‘半鲁相请’你到我家。”姓曾的人心想:你是有名的吝啬鬼,你也会请客?于是姓曾的人马上就答应了。第二天,姓曾的人早早就来到鲁家,姓鲁的人请姓曾的人坐在天井上晒太阳,晒了几个小时后,姓曾的人肚子饿了,终于忍不住问姓鲁的人:“鲁兄,你请我来干什么?”姓鲁的人说:“我昨天不是讲清楚了吗?我说‘半鲁相请’,我的‘鲁’字上面是鱼,下面是日,日就是太阳。我是请你享受下面的半鲁,也就是‘日’字,我请你来享受日光浴啊。”姓曾的人听了差点晕倒。当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问他:“你怎么那么热?”姓曾的人说:“鲁兄请我晒了半天太阳,我心里暖空空的。”...  相似文献   

2.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毕爱弟 《山东教育》2005,(31):34-34
记得初为人师时.对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甚至恨不得“揪”着学生的耳朵千叮咛万嘱咐.可效果往往与自己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如教“琴”字时。我考虑到学生容易写错.就把“琴”字用特大号字体写在黑板上.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下半部分写成“令”。  相似文献   

4.
教学“竹”字时,经验告诉我学生容易把第五笔“横”写成“横钩”。为防患于未然,我指导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写到第五笔时特意强调这一“横”要写得笔直,丝毫不提“横钩”二字,以防误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然而,作业收上来仍有学生写错。  相似文献   

5.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6.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7.
在批改作业中,常常发现学生写一些不规范的字。我责备他们,他们却满不在乎地说:“有的老师也这样写呢!”起初我还不在意;后来发现有些教师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的确如此。如“第”写成草字头;“几”字上多加两点;“步”下部写成“少”  相似文献   

8.
寓教于喻     
林金炎 《师道》2006,(2):33-33
又是这个老问题,真是难治的“牛皮癣”啊!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特别严重,随便在作文选中抄一篇,改动几个字,写上自己的姓名,就冠冕堂皇地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还美其名曰:择其善者而从之。这真令人头痛,以前我曾大发雷霆,也曾苦口婆心,都不奏效。我该怎么办呢?今天又是一节作文课,当我走上讲台时,学生都耷拉着脑袋:他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抄袭作文这个毛病了。殊不知,我还带着笑容呢。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我默不作声,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拾人牙慧。“想听故事吗?”我卖关子说。“想。”他们异口同声地应着。“那好,老师今天给大家…  相似文献   

9.
毛会珍 《辅导员》2011,(23):17-17
一、“虎口拔牙”不可取 记得教学生字“虎”字时.全班很多同学都把第三笔“横钩”写成了“横”.我在班上反复强调了很多次.也要求学生纠正了很多次,可一点效果也没有.照错无误.这可把我急坏了。怎样才能让大家牢牢地记住这个“虎”字,并终身不忘呢?  相似文献   

10.
有些字的偏旁冠名为何更改 人教版2001年秋使用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有三个字的偏旁冠名作了更改“有”,由月字底改称为右字头“(?)”;“学”,由子字底改称为学字头“(?)”;“春”,由日字底改称为春字头“(?)”。 不少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几个字偏旁冠名的更改感到疑惑不解。他们习惯上把这三个字的偏旁称为月字底、子字底、  相似文献   

11.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黄小平 《成才之路》2011,(14):97-I0014
一个年轻人学做生意.见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就跟着做什么.结果,只看到别人赚钱.而白己却没有赚到钱.甚至还做了很多赔本的买卖。年轻人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商人.问怎样才能在生意场上闯出一条道来.商人问年轻人.“道”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一个”首”再加一个“走”字底么.年轻人说。  相似文献   

13.
学完《泉水》(人教版)一课,我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字写在黑板上,展示给同学们看。郭敏第一个冲上讲台,她一连写了“泉”、“杜”、“股”几个字,在写“结”字时,只写了“纟”,却怎么 也写不出另一半来.急得汗都渗出来了。下面的同学把小手举得老高:“我写”“我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文写什么     
作文写什么?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写生活么。那么生活是什么呢?学生每天吃饭睡觉.上课下课.和父母谈心。与同学游戏,假日旅游.节日庆典等等.他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如此的熟悉。为什么写成作文就那么的没意思了呢?这是因为“贴近生活”这种理论有一个重大的缺陷。所谓生活并不是我们所见闻的一切现象.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一个春秋,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在十余载的教育工作中,与学生相处的过程里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年龄虽小,可他们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的师长,吏应该是学生赖以信任的朋友。记得有一次在语文课上,在写“勇”字时,我把勇字下半部分的“力”写成了“寸”字。  相似文献   

16.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故事一: 今天,我教学生学写一个“男”字。我刚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不约而同的读出了这个字,有的还在大声喊:“田力男”。我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并示意让他们安静。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出现错别字是有规律的:有的是属于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的是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有的是偏旁部首搞错了。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对字形、字音、字义记得不牢。这样,我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办法帮助孩子记忆。歌诀法。如“切”字,孩子容易写成“土”字旁,“分”字容易写成“人”字头。我就编成歌诀: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切”字七刀是横着写,“分”字八刀是竖着写。孩子常分不清“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和“巳时”的“巳”,我就编成一句口诀:巳满已半己当底,以此帮助孩子分清这三个字在写法上…  相似文献   

19.
一、寓教于乐,突破难点开始识字时,许多学生很容易漏写笔画或乱加笔画而造成错字,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休”与“体”容易相混,我便讲:“一个人倚在木头旁休息,请注意休息的休右边是个木。”“染”字很多学生易加点,我便强调“染房里不卖药丸子”。“啄”字学生经常少写一点,我便告诉学生“啄木鸟在吃树上的害虫呢 !这一点是它捉的小虫,可不能掉啊 !”这样学生能够牢固地记住易错的字。   二、抓住特点,分辨形近字   例如“辨、辩、辫、瓣”这几个字除了“瓣”字读音特殊外,其他几个读音相…  相似文献   

20.
笔画部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要素。开始教简单的独体字,一般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人”字先撇后捺.笔顺为先左后右。掌握了笔顺后再指导学生在课本的田字格中描写、仿写。教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时.可以分部件来学习字形。部件是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偏旁部首和一些有结构能力的独体字构成的。分却件可以把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学习。如“好”字可以说“女”字旁、“子’字边.而“国”字可以说“□”字框“玉”字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