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语言三个角度分析了“后新诗潮”在诗歌本体观 念上的回归倾向。指出对具体生命体验的表达是后新潮诗人的共同追求;后新潮诗歌对语言 的理解经过了工具化的两种途径,最终达到从存在方式的高度来看待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篇制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诗歌篇幅逐渐缩短,由长篇为主趋向于以短篇为主。八句式篇制的演变共经历三个时期,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发轫期,诗人开始有意摸索八句为篇;在创变期,四句式、八句式、十句式都有一定的发展;至承袭期,八句式成熟定型。影响诗歌篇制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内因来说,对偶技法的提高与声律、用事的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诗意的表达与诗歌结构的紧凑,并影响诗歌篇幅的长短;从外因来说,南朝特定的社交场合促进了八句式的发展,诗人选用同一形式作诗来交流,有利于较量诗艺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6.
寻求诗歌与哲学的对话构成池凌云写作的一个精神张力,诗人在以审美直觉和生活经验共同建构的意象世界里获得形而上学的精神慰藉,对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存在与虚无等哲学命题提出自我的疑问和解答。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想象开启了诗歌对感性生活的审美表现,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空灵智慧在彼岸与此岸之间漫游,以获得对生命存在的重新领悟与阐释。凌云女士以敏锐的审美直觉走入主体幻影的缝隙,以自我独创的语言游戏获得诗歌文本的存在形式,以富有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象征符号,强有力地诱惑和征服了接受者,令自己成为当代中国诗群中的卓荦者和成熟诗家。  相似文献   

7.
立象尽意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特征。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其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会只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层,而是寄情寓景,寓意于象,突破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具体物象以生命和情感,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生成意象的艺术创造手法,使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8.
“立象尽意”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特征。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其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会只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层,而是寄情寓景,寓意于象,突破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具体物象以生命和情感,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生成意象的艺术创造手法,使诗歌意象心物交融,意象与意象跳跃组合,  相似文献   

9.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0.
想像是诗歌欣赏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形式之一,想像对于诗歌欣赏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邀游于诗歌的艺术境界,以训练学生的想像力。教师要根据想像力在诗歌欣赏活动中的功能来训练学生的想像力。想像力在诗歌欣赏活动中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使欣赏对象由“死”变“活”诗歌本是诗人思想情感、生活体验的形式化。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之类,当它在诗人心里的时候,原本是活的有生命的精神存在、意识存在,但它一旦从诗人的心里外化出去化为物质存在的时候,其生命状态就由“活”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讨论及触及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陶渊明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陶渊明诗文及其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对人生不断筹划与超越的特性,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并具有动态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2.
论九叶派诗歌的感性与知性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叶诗派的创作在很大速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影响之一就是在诗歌中追求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所谓感性与知性的融合,就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诗篇所关注的现实、诗的历史理性、他人的经验以及诗人个人的人生经验等等。这种综合经验具有更多的生命真理性,使诗人能够在广泛的人生思考中比较准确地确立自己的生命理想,而这种理想又具有广延性,使他们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与启恒作用。在具体作品中,九叶诗人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14.
《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诗歌短小精悍,反映对于“死亡”和“永生”的思索,从而对“永生”提出异议。诗歌形式优美,内容深刻,二者巧妙结合,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历朝诗人的贺岁诗就自己所喜爱所欣赏的方面加以描绘发挥 ,不仅写出了新春佳节的各种习俗 ,更就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性格等方面来加以譬喻 ,使贺岁诗的寓意更深刻幽微。优秀的贺岁诗显示出勃发的生命力 ,渗透了诗人的性情 ,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孟浩然三首诗的分析,阐明孟浩然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看似表达人所常有的生活体验,其实是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看似明白易懂,其实暗用典故而不着痕迹,技巧高明。  相似文献   

17.
世代与诗学     
文学世代塑造着新的诗学,从1976年开始几乎每十年山东诗坛都会呈现新的风貌,这种风貌的转变离不开诗人的生命体验。如今新一代诗人不仅立足于当下的生命体验,还拥有相应的艺术感悟和美学修养,后者构成了艺术积淀的基础和传统重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杜甫之咏物诗,托意深婉、比兴无端,诗作充满浓郁的主观色彩。其情感意蕴主要以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渴望用世和悲悯苍生的衷肠、叙写漂泊中的乡思之苦为主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其非凡的诗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晚唐时,歌咏钱塘名妓苏小小的诗出现热潮。究其原因,是因为苏小小形象堆积了中晚唐诗人的多重情愫:追求风流富艳的生活方式、时代、身世感伤等。通过对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李贺的《苏小小墓》的分析发现,李贺的吟咏苏小小,既是自伤身世,又有时代感伤,还是探寻生命价值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孙鸿  冯丰收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5):66-67,82
周长圆的西部诗以独特的西部经验和真正的西部视角,在诗坛奏响了一曲曲西部之歌.它以广阔的空间感、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周长圆的西部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追求着一种丰厚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