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施蛰存在人生观,文学观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是他们的翻译观却非常相似。他们都追求译文的“信”与“达”,主张保存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在内容上倾向弱小民族国家、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3.
以刘士聪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的“韵味说”及其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韵味说”的三个可操作成分: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分析其翻译实践活动,探究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散文翻译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韵味说”不仅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翻译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关照,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广到他族文化当中。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当将原文的潜在意义解读出来,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在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平台上理解作品。文学翻译的明晰化从词汇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异、修辞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5.
翻译以语言转换思维活动形式产生,从实际角度而言,文学翻译是整体翻译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文学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受到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的影响,文学作品翻译困难重重。在翻译常规文学作品时,由于文化差异现象的存在,原有作品信息会发生一定的失真和偏差。本文旨在有效突破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差异困境,之后在此基础上保障文学翻译真实性和文学翻译和谐性以及文学翻译默契性等,务必筛选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学作品翻译质量,达成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相融。  相似文献   

6.
研究者通常认为周桂笙是晚清较早翻译西洋文学,尤其擅长侦探小说译介的一位译者。事实上,周桂笙确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先驱者”,他在翻译观念和文学作品接受方面都具有前瞻性。他在译界管理机制、言文一致的翻译策略以及域外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对西方文学的引入,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7.
皖西“未名四杰”指安徽霍邱籍的革命文学家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和台静农4人。他们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力量。在鲁迅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未名四杰”翻译出版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苏俄及东欧文学作品,不仅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作品,而且为其提供了艺术技巧与范式。“未名四杰”的革命文学翻译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对“未名四杰”革命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严肃认真、有错必纠的严谨文风;三是提携新人、泽被后学的文化传承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受地域环境影响,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为了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并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稳交流,对中西方文学翻译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而地域文化差异问题作为“绕不开”的翻译阻碍,需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技法来应对,从而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和影响力。《当代文坛》期刊中的相关文章指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借助文学作品译作去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参考上述观点,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梳理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并对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学翻译要点与技巧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9.
对翻译本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多是总的概括。本文在赞成翻译综合派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翻译应更重视艺术性的观点,并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以及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0.
<正>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既包括建筑、服饰、技艺、制度等,也包括语言、心态、观念、习惯等。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与价值观念。人深受其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也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关注当地方言表达方式与地域文化,从而提升翻译准确度。由王颖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京味小说英译研究》,是一本围绕地域文化特点,从中国文化版图中单独提取京味文学并加以研究的专著。该书详细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呈现形式,提出应重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还原中华文化特色,推动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上述观点与相关实例,参考文化地理学观点,就地域文化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文化的长期发展,中美两国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的特色,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应明确一个国家的文化决定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真实意图,只有从国家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作品之后的美学价值。1.英语文学翻译的特点1.1社会背景复杂英语文学的类别广泛,且每个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都不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文学  相似文献   

12.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术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出原文所蕴含的各种风格价值。本文从文学风格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并指出风格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董秋斯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曾提出许多见解独到内涵深刻的思想观点,比如:忠实于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唯一标准;直译是文学翻译的主要方法;立足本土,借鉴西方建设我国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的过程必须是再创造;译者修养是判断间接翻译和直接翻译二者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命题。通过对董秋斯翻译思想的爬梳和研究,不难发现其翻译思想虽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却已有了相当的体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5.
薛瑾 《教育》2024,(2):43-44+47
<正>一、文学作品与“美学”的关系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十分关注文学中有关“形式”的问题,他通过对“形式”问题的阐释来彰显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朱光潜先生的文学形式观体现了他对现代性审美方面的诉求。他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将文学研究的视角向美学转移的时候,会发现他的文学思想也是特立独行的。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理论息息相关,他在“美学实践时期”的著作也被画上了文学的标记。  相似文献   

16.
徐泽林 《英语广场》2023,(20):37-41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枚璀璨的宝石,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美国文学充满活力、追求自由,它们都为世界文坛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本文对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审美传统”“文化气质”与“英美文学翻译”三个维度入手,探讨了英美文学的美学价值和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熟悉英美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8.
自从法国文论家J.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屡见不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了“互丈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突出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先生在其一生中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提出了他独有的文学翻译理论,这是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主体性的体现.本文就许渊冲翻译思想中的“优势论”和“竞赛论”探讨他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高建群作品的翻译情况为例,分析了现如今文学翻译的弊端以及更好的翻译策略,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翻译文本的方法,同时,本作品还可以对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研究起促进补充作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现如今文学翻译中的现状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陕西文学作品的特点;第四部分,以高建群的文学作品为例,论述了对等理论在其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