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2.
谣言传播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互联网不仅为谣言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和管道,也构成了谣言传播新的生存环境.网络谣言可以分为现实参与型谣言和原发型网络谣言.文字介质和接受人群的多元化使网络谣言传播相对理性,但这种理性特征更多是一种潜能.防范谣言传播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两方面: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倩 《军事记者》2010,(6):43-44
谣言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舆论现象。一般说来,谣言通常是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匿名性更加便利了谣言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能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媒体一直非常重视危机传播的效果,因此,及时在传播过程当中将谣言终止,就十分有利于危机事件中的正面传播顺利进行。本文基于传播效果考虑,旨在梳理特殊传播环境中如何将谣言止于智者,将话语的主动权回归到真相中。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13):20-23
本文追溯了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谣言传播公式的起源,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谣言传播影响因素的认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个新的谣言传播公式。本文认为,个人层面的"不确定性""涉入感""重要性认识"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刺激性"正向影响谣言的传播,而个人的"批判意识"、政府对谣言的管控力度与社会环境的透明度则可以反向抑制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一起网络谣言看网民态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谣言是近年以来较为常见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本文通过对"艾滋女"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搜狐论坛的回帖进行分析,描绘了网民在该谣言不同阶段的态度变化,并提出网民的基本态度具有窥私欲泛滥、泛政治化评论、轻信负面信息、道德标准极端传统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话题微博谣言的依附性和反复性根植于一种由信任危机导致的集体道德恐慌下,用户运用相同的集体记忆框架,对所接收到的关于转基因话题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谣言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策略直接影响谣言扩散,传播路径梳理和讨论的检视表明回声室效应的存在,对微博谣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为研究对象,借鉴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模型,提出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构成谣言传播法则的观点,并依据此建立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发布的门槛低、扩散快、多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极受易到影响。建议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加强网络监管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齐抓共管,阻断谣言在高校的传播,构筑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的屏障。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谣言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谣言频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将谣言置于情绪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情绪因素与谣言问题密切相关,情绪易催生谣言、引发谣言传播,并与谣言热度持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谣言的传播引发一些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情绪引导、信息公开化与技术支撑为“三大法宝”须形成合力,探索谣言的规制之道,以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1.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2.
谣言新闻是当前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大众传媒对谣言在社会上传播的一种反应。文章首先阐释谣言及谣言新闻的内涵,并对当前媒体上的谣言新闻报道进行传播内容辨析和传播要素考量,以期对当前媒体谣言新闻的报道思路、报道方式等起着反思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军宁  李骅 《新闻世界》2010,(11):137-138
谣言是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谣言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传播途径,在信息时代由于即时化、碎片化、节点式、围观式等特点,使得谣言裂变式传播变为一种可能。网络生活谣言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对网络生活谣言传播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特征入手,结合实例对目前的网络谣言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治理对策,以期达到治理网络生活谣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雷霞 《现代传播》2015,(3):135-138
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和扩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信息非常容易变异和扭曲,因此容易产生带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而形成谣言。新媒体时代,存储、查询、搜索等数字技术避免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信息的不确定性本应减少,但现实中,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并未减少,反而更多。本文试图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技术推动因素。其中,技术提供的虚拟的"在场"感,是谣言蛊惑大众最重要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16.
徐传强 《青年记者》2022,(16):77-78
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谣言的传播速度、渗透力和影响力前所未有,对谣言的甄别和辟谣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有效的辟谣能及时、准确、客观地澄清事实,遏止谣言扩散,消除不良影响。“有效辟谣”是正确应对舆情的积极手段之一。本文以2022年春季上海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发布的部分辟谣信息为例,分析谣言传播的特点,探讨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如何通过“有效辟谣”来正确引导舆情。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晓军  王敏 《今传媒》2016,(6):11-12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也给政府带来了辟谣的烦恼。若政府辟谣给力,谣言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辟谣失灵,则会助长谣言的传播,加剧社会的动荡。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政府辟谣失灵的状况,并通过谣言潜伏期、传播期、消散期三个阶段,探讨了政府应对辟谣失灵的措施,以期达到有效辟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碎片化传播如何作用于短视频谣言。研究发现,碎片化传播深入到短视频谣言的产生、扩散、生存及监管等诸多环节并产生重要影响:碎片化内容的任意拼接致使信息变异;受众的碎片化参与进一步引发“众声喧哗”;碎片化消费为短视频谣言提供了新的市场生存环境;碎片化传播加大了短视频谣言的鉴别难度。  相似文献   

20.
朱贺 《新闻世界》2023,(1):20-23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以及民生安定,成为了一项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5G、光宽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媒体网络分享形式的兴起。在自媒体用户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和危害方式体现出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交平台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谣言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内容类别以及谣言发布源头的角度分析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特征,揭示其对政治秩序、社会运行成本、群体矛盾等各方面造成的深层次的危害,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的政府、个人、媒体以及社交平台相互联动的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的新方案,以期对谣言传播的遏制以及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