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人物,素有"开国二杰"之称.他文武兼资、才德兼备,足以冠轶群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失之公允.有的根据他在领导武装起义时打过败仗的史事,将其贬为"常败将军";有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有所谓"黄实行"的称号;有的根据他和孙中山在政见上的某些分歧,认定他在组织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还有的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成为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黄兴的功与过,这是一个需要辨析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88年12月29日至1989年元月2日,在湖南省城长沙,举行了首届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家,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重要领袖人物,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黄兴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多数论者对黄兴的评价偏低。这次与会的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提出以下八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黄兴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听闻题。与会者认为,过去许多论者曾给黄兴戴过“右派”、“中间偏右”、“妥协派”、“二民主义者”的帽子是不当的。黄兴一贯坚持爱国、民主的旗帜,不是右派。在南北议和中,黄兴主张过妥协,但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一概排斥妥协,孙中山当时也曾主张妥协,黄兴在妥协中还存在抗争。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黄兴是辛亥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有功于民国的两位伟人。他们对辛亥革命运动的贡献虽有不同,但“辛亥革命离不开孙中山,也不可没有黄兴”。有些人认为,武昌起义后,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的政治倾向是继续坚持革命,捍卫民主共和,而黄兴则是妥协退让,不愿进取。也有人认为,在“民国初年,黄兴在国家事务上主张采用温和、妥协的办法,以求安定团结。但是,孙中山又何尝不然。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4.
特立独行的黄兴在近现代革命史上,黄兴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物。他最早起来呼吁各革命团体联合,成立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同盟会;他亲自发动“黄花岗起义”,在手指被炸断的情况下仍然冲杀在前,身先士卒;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认为,黄兴和孙中山一样,对武昌起义的迅速到来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胡绳武、金冲及在《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时期的斗争》一文中即持此论。其依据是:黄兴在武昌起义前不到半年还认为“同盟会无事可为矣。以后再不问党事,惟当尽个人天职,报死者于地下耳”。本文认为:胡绳武、金冲及援引的材料颇为不妥。不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兴赞成和支持孙中山把反清武装起义的发难点确定在两广地区的战略方针。但1911年广州“三二九”之役失败后,黄兴对孙中山的战略方针产生怀疑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黄兴的教育救国思想进行了全面评价。文章认为,黄兴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服务的,是孙中山建国、救国政治方策的一部分,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爱国主义内容和革命民主主义色彩。黄兴把实业,教育和政治三者联系为一起的思路,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溶为一炉”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7.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这是因为,它“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显然是不切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黄兴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近代湖南人才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曾手创共和,再造共和,“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因而与孙中山以孙黄并称,号称“开国二杰”,其时其党内同仁也公认“孙黄同为吾党泰斗”。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黄兴去世后,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石彦陶和石胜文先生的著作《黄兴传》以史实为依据,秉笔直书,对黄兴进行了客观评说,是史学界关于黄兴研究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是与孙中山并称为民主革命家,号称为“孙黄”。长沙起义失败后,他避走日本,同孙中山结识。此后,他协同孙中山,合作创建革命组织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旗帜下,黄兴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领导发动武装起义,坚持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威信和同盟会内部团结,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对武昌起义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以制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想用暗杀手段对付敌人,为自己战友报仇。孙中山从  相似文献   

11.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  相似文献   

12.
史学家们对黄兴在武昌起义以前的作为,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他在建立革命组织、传播革命思想、领导武装起义、维护革命队伍内部团结、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积极准备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孙黄”并称:当之无愧。但是:在建立民国以后,一些人的评价就低了,有的人甚至说他“政治上犯了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错误”。其中之一是: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在这个转折时期里,一切先进的中国人,无不受到影响,有的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当时中国社会唯一革命政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同样受到影响,思想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却缺乏研究。有的只是抽象谈到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及受到的影响,有的则认为孙中山除“赞扬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外,他对五四运动其他方面的反应,却极为小心,常常持着疑虑的态度”,“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是很有限度的”。究竟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如何?笔者现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作一番考察,希望从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没有马上回国而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武昌成为革命的“首义之区”没有思想准备所致。 美国学者薛君度在《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引用孙中山本人的话,得出结论说:“孙中山后来把这次革命的成功说成是纯粹的偶然事件。”①当时孙中山的确有此认识,他在《革命原起》中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②孙中山这一看法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批评说:“这种看法,既低估了革命力量,又低估了群众的反清激情。”③李廉方则认为:“革命爆发的时间和方式诚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次革命的成功决非偶然。”④可是现在的学者,为维护孙中山的形象,往往对此采取视而  相似文献   

15.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军事领袖。他五彩斑斓的革命生涯、与孙中山“并称孙黄”的赫赫声望、彪炳史册的不朽功绩,可以说,皆与一个“战”字密不可分。他对革命派“战争事业”所作的贡献,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军事战略方针;第二,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第三,领导了武昌首义后的武汉保卫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制运动根据领导成份、理论基础、革命动力、奋斗目标和革命成果的历史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 :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旧三民主义革命阶段 )、统一战线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新三民主义革命阶段 ,向无产阶级领导的完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 )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余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杰出代表是孙中山、黄兴、胡汉民。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奠基者和领袖 ,黄兴是孙中山军事上的主要助手 ,胡汉民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宣传方面的主要助手。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 ,将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制运动推向新的高峰。胡汉民却滞留不前 ,与孙中山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成功。第三阶段的资产阶级共和制运动分散而无力 ,没有集中而突出的代表人物。宋庆龄以她独特的地位和身份 ,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代表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运动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九○四年提出之后,在他直到逝世为止的二十多年革命生涯中。他不断宣传这一主张。孙中山认为,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完成之后,应当实行“社会革命”,而“平均地权”则是这一“社会革命”的核心。他  相似文献   

18.
在清初的历史上,施琅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然而,过去的史学论著对他颇多贬抑,有的骂他“汉奸”,有的斥之“叛徒”;近年来,在一些评论施琅的文章中,虽原则上对他作了肯定,但对其降清之举、平台动机以及个人品德方面的看法,仍众说纷纭,分歧颇大。因此,有必要对施琅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其主要的一种说法认为于连是野心家,他的一生“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一生”,他最后被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悲剧。我们认为这样评价于连似乎有些简单。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呢?杜勃罗留勃夫说:“批评的第一个工作(在我们的意义上说)——发现事实,指出事实,……接着另一工作——根据事实进行评判”。笔者试图从于连形象的事实出发,根据他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