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云南作为拥有丰富植物遗传资源的省份,已成为发达国家进行“生物剽窃”的重点对象。由于现行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既不能有效保护云南省的植物遗传资源,更不能适应国际规则以及国际社会和国家间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需要,因此云南省应加大地方立法建设,尽快完善云南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度,建立植物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制度和协调分工的植物遗传资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遗传资源不是智力成果,而是人类共同的物质财产,因而不能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然而,生物学和知识学的考察却表明,遗传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信息资源,符合知识产权客体的本质特征。基于遗传资源主权原则,单边主义立法模式已逐步成为区域及国别遗传资源和知识产权立法的重要趋势。遗传资源作为知识产权客体不仅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也有国际法上的坚实基础,更是实践上的迫切需要,因而是主权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应然选择。遗传资源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法律路径有二:一是扩大现行知识产权范围,使现行知识产权法保护的范围覆盖遗传资源及其传统知识;二是构建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特别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订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选择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确保“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开发和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维持互利共赢的获取和惠益分享路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因此,如何规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显得愈加重要。由于生物遗传资源分布与科技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生物剽窃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探索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路径迫在眉睫。文章立足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就建立健全新的法律机制以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遗传资源商业价值的凸显,遗传资源被肆意利用问题在全球范围愈发突出,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遗传资源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是一个遗传资源提供大国,但现有遗传法律规范还存在"立法内容原则化,操作性不强"、"立法政出多头,无沟通机制"、"立法未规定惠益分享制度,利益分配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中国应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以单行立法的方式确立遗传资源保护机制,建立遗传资源管理职能部门,加强国际立法并建立遗传资源保护的区域共同体。同时,还应加强遗传资源保护的普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遗传资源保护的价值理念。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最终达到保护并合理利用我国遗传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因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如何安排由此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中,围绕基因技术的物质基础———遗传资源的保护,从知识产权的层面来说,主要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可以和不可以成为专利权人。本文在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的可能性,并为保护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遗传资源获取及公平和公正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简称《名古屋议定书》)的审议通过,标志着遗传资源管理方面国际法律的诞生,为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提供了规范。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其中林业遗传资源在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流失和丧失问题。为了保护我国丰富的林业遗传资源,履行国际公约,规范林业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促进林业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立林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迫在眉睫。建立我国林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面临着立法、管理模式、权属、遗传资源披露制度、国际公认证书、检查点、跨界林业遗传资源、能力建设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为了制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的生物海盗行为,发展中国家和传统住民也寻求对其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以财产权劳动理论、激励理论、利益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对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药用植物资源颇为丰富,享有“北方天然药库”的美誉,对我国中医药、食品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无节制的滥采滥伐,致使大量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几近枯竭,而人工培植种源混杂,种质退化严重,加强对野生药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该文对当前有关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框架以及管理机制进行梳理,从立法和执法角度对合理开发和保护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遗传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的价值日益得到广泛利用。在利益的诱惑下,传统知识遭到前所未有的"生物侵权",但相应的法律保护机制还未统一。发展中国家采取防御性手段只是对传统知识的初步保护,甚至是一种牺牲自我的消极方法。发达国家用现行知识产权套用保护传统知识,使传统知识时刻处于"公有领域"状态。分析这两类保护方式,传统知识的保护应另辟蹊径,根据其特点量体裁衣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我国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构,我国国民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认识,以及我国当前知识产权整体的保护水平三方面入手,论述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创设专属经济区的目的和立法意图在于为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奠定基石,将沿海国的资源利益同国际社会的航海利益结合在一起,保证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的有效控制,为沿海国政治上的独立和军事上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要将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实现"国家政治主权"和"国家经济主权"的有机统一。沿海国的主权权利在两个"适当顾及"中处于优先地位。"和平目的"原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宗旨,也是确认专属经济区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三角”开发势在必行,但“黄三角”淡水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因长期超量开采使用日趋枯竭,地下水位大范围下降、水质遭到污染,并引发地面沉降、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要在“黄三角”开发的大背景下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必须完善法律机制,以形成制度保障。“黄三角”地区应应时所需,针对现行立法中地下水资源保护基本法缺乏、相关制度可操作性欠缺、惩罚力度不够等不足,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加快立法步伐、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惩处力度等,以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规的贡献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以法律为依据。本文从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系统性、旅游行业管理的有效性、景区属地管理的可操作性论述了地方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法规的必要性。从实践看,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填补了国家立法的空白,提高了旅游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强度、执法力度,其贡献值得充分肯定。但也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针对本地情况大胆创新,设置公众评论程序,明确法律责任,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旅游资源保护机构与经费的安排。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油气资源税费制度存在设计不合理、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央与地方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气资源税费功能的发挥。本文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现状入手,参照其他国家油气资源税费政策,提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问题和缺陷,并探索性地给出完善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汉江流域为例,盘点了跨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思路.讨论指出,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重点是加强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协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及公共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对弱势群体实施宪法保护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基础,并要基于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特别保护等原则。当前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对弱势群体的宪法和法律保护制度,从我国来看,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保护制度则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