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1-85
在分析"意境"美学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部分接受美学观点,尝试从接受美学视角对"意境"作出一种现代性阐释,分别从作家和读者两方面讨论在创作中"意境"的存在方式、"隐含的读者"的存在、文本中的"意境"在接受过程中的视野融合以及读者对"意境"解读的历史性等。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主题解读的多元现象不足为奇。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读者解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的价值观、知识阅历、爱好兴趣、所处时代等因素不同,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也就纷繁多样。但是,这种多元解化的"读"也不是无限的和随意的,它不应离开文本,超越文本,不应只抓住文本的枝叶末节。对作品主题的把握,首先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3.
自接受美学的视阈审视从“样板戏”到“风流版”的“沙家浜”现象,力图对“沙家浜”现象中引发的尖锐争论之原因做出深层解读。不同时期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接受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对于《沙家浜》各个版本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读者对北岛诗歌的接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读者对北岛诗歌的关注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国外读者则一直倾向于从政治性角度出发解读北岛诗歌。造成两者接受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分为“垂直接受”、“水平接受”等形式。“垂直接受”是指纵向性的接受。不同时代的读者可以从同一作品中发掘出新的意义。“水平接受”是横向性的,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因主观条件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形成不同的接受。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要鼓励学生对作品个性化解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冰山之下的期待——海明威《雨中的猫》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海明威小说《雨中的猫》的解读林林总总,但最为可靠的解读还是在于读者本身的接受。不顾及读者的感受,对这部小说的解读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以读者的接受为主要研究着眼点,从读者内在与外在的视角出发,才能还原文本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小岩 《文教资料》2010,(24):25-26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小说中最富盛名的一篇,不同的读者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理论中的"空白"着手,分析其多种阐释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也谈“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名思义.所谓多元解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层面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识水准、阅读目的及切入角度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遵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多元解读无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接受美学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但由于期望视野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源作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而有些文本存在着一些异常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很好地解释了某些异常翻译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的新视角研究宋代女性词,发现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互动关系,从传播方式上看,因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传播范式:书面文字传播、合乐歌唱传播、题写刻录传播。在接受类型上,宋代女性词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传播环境等不同因素,形成的接受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休闲娱乐型接受、审美鉴赏型接受和情感认同型接受。同时,各种传播范式和接受类型之间又存在复合交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本“格物致知”意义的缺乏,为后人留下了较大的诠释空间;汉字的多义性使得“格物致知”的意义生成呈现出多元的维度,在时间中展开为哲学史中诸家的诠释意义;诠释的前理解则是基于孔子的仁智合一、生知学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revealed that young children learn novel word meanings by simply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a printed book. In today’s classroom, many children’s e-books provide audio narration support so young readers can simply listen to the e-books.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e-book reading with audio narration support on the novel vocabulary learning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with advanced, average, and poor reading abilities. The effect of adding teacher’s word explanation on novel word learning was also examined. By employing a within-subject design, students read an e-book that contained ten explained words and another e-book containing ten unexplained words. Their performances were compared to ten unexposed control words. As a whole group,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cher’s word explanation resulted in greater word learning compared to when word explanation was not provided. However, e-book reading conditions without teacher’s word explanation did not lead to incidental word learning from the e-book context compared to the unexposed control words. When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bgroups based on their reading abilities, readers with higher reading abilities learned more word meanings from e-book with teacher’s word explanation. However, three subgroups of readers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of word learning across the e-book with and without word explanation and the control condition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using e-book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reading 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目标是建立在真诚、接纳和尊重基础上的、以满足读者需要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它要求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不同层次需要保持敏感,对本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异族文化有极大的包容,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脉络有着高度的前瞻性,合理分配馆藏资源,并在图书管理和读者服务两个层面进行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其外在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应采用归化策略,使其符合目标语规范以便于理解;而在处理内在的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时,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向儿童读者传播异域文化,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时需要添加注释性文字。  相似文献   

16.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的不同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适意观的体现:王绩注重主体的自适;王维关注主体精神的“空”——“忘适”.两位诗人适意诗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创作心态不同、读者审美接受不同、当代实践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8.
几百年来,童话《小红帽》的故事不断地被改编。故事中几个主要角色和寓意一直随着时代而变迁,甚至演变到与最初版本完全不同的地步。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则童话的演绎体现了不同时代对该题材的不同接受,反映了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并建立新的期待视野的历史过程,进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体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