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在媒体上,常有报道说社会"闲散人员"如何如何,有的还指责"闲散人员"是"不安定因素".我看了这些报道,最终也没弄明白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2.
南台 《出版视野》2005,(3):41-43
我曾在宁夏人民出版社策划室工作,搞过些策划,有的被采纳了,有的被否决了。被否决的我还不服气,写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论证我的策划有理,但无济于事。于是我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策划是总编的事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的。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没有发布命令的权力,参谋仅仅是个饶舌者而已。有的人可能不服气,说总编不让那么干,要听我的,早就如何如何了!总编也有话,  相似文献   

3.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4.
我有个朋友是厨师,每当我们一块闲唠时,他总是说一通厨师是如何巧用料、节约用料来做菜的。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就琢磨:我们干新闻这行的,也应该做到“料”尽其用。这几年,我做过一番尝试:  相似文献   

5.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6.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7.
我看到有些报社的记者、编辑写稿、编稿,常常暴露出知识不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报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有的是含糊其词,有的说了外行话,有的甚至闹出笑话。下面仅举有关农机方面的几个例子: 有个市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电动机烧毁马达的故事》。这话不通。马达是电动机的外来语,是一种机器的两个名称。如同“铁牛”是拖拉机,番茄也叫西红柿一样。电动机怎么会烧坏了马达呢?  相似文献   

8.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9.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自愿放弃“铁饭碗”,离开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成为“流动人员”,加入了非公经济所有制行列。这支队伍的人才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有的是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辞职、辞退人员,有的是应届、往届大中专毕业生,有的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有的是军队转业干部等。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五一”前后的日子里,工人日报加大了对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报道力度。有的是中宣部等领导机构指定的报道重点,有的则是工人日报的“自选动作”。值得一提的是,工人日报的人物报道,不仅在版面上得到重视,并且在稿件质量上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时代风采”、“劳动者之歌”、“劳模写真”、“走在路上”等有特色的人物专栏,并已经出现了一批对人物报道有兴趣、有水准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2.
河北日报编辑部最近组织大家讨论了报道和文章的长短问题。大家普遍感到,目前报纸上的报道和文章一般偏长。不仅有些典型报道较长,许多一般的报道也嫌长,即使在有些看来相当短小的消息里水分也还不少。稿子长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如:认为典型报道就得长,长才见得出分量;短消息上头条不相称;新闻要有指导性,就得写出经验来等等。也有写作水平方面的问题。如:有的作者愿意多写几个例子,供编辑看稿时删节,“留有余地”;有的是报道思想不明确,不能根据主题需要取舍材料等等。有的同志指出,长风往往是从编辑部刮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报道队伍和一些初学报道人员中,存在一种单纯追求上稿数量的倾向,有的不惜“投其所好”,你要啥,我有啥,现炒现卖,而报道深度却不够。这种目标上的低标准,是导致稿件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的人却常常抱怨:同样的稿子,人家能上,我为什么上不去?每每责怪编辑,而很少从自身分析原因。唐太宗《帝苑》中有句话颇耐人寻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只为其下”。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取得好成  相似文献   

15.
一位外企老板坦率地对中国税务人员说:“偷税、漏税我不干,但是避税我肯定要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国1000多所高校,有校报700多份,拥有读者近百万人,影响是不小的。各校校报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叫”报”,有的叫“刊”;有的是旬报、双旬报,有的是周报;有的出版了数百期,有的刚出几期。尽管情况不同,但它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高校校报以全校师生员工为宣传对象,但侧重点在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本文拟就如何办好高校校报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发挥“接近”的优势。高校师生文化知识结构层次高,信息来源渠道多,在当前报刊林立,报竞人择的情况下,要使校报  相似文献   

17.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18.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19.
广播中的“谈心”节目也要讲政治现在有许多广播电台在夜深人静时分开辟“谈心”式的节目,其内容多与听众的生活贴近,有的是思想开导,有的是解答问题,有的是听众利用打热线电话的形式向主持人倾吐苦闷,主持人在回答问题时给予听众一些帮助和指点。这种“谈心”节目贴...  相似文献   

20.
作为河北科技报记者,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难以数计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卓有成就的国家高级科学家和领导人;有的是不善言谈、聪慧勤奋的学者和专家;有的是见解独到、机智敏锐的管理者;有的是历经坎坷仍坚韧不拔的普通工人和农民;有的是善于观察分析且城府较深的人;也有狡猾、诡辩的冷淡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与采访对象由生到熟,话题由浅到深,抓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情况,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写作质量?始终是我的追求。力求“平等自然”一般在采访政界高层领导、科技界泰斗、社会知名人士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