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现代搏击的"擂台文化"而言,当代传统武术所推求的"比试文化"是其"打"之存在的应然表达。以传统武术"打"的技术行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来解译传统武术为何"不能打"的现实关切,并阐发何为传统武术之"打"的实然表达。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练"和"战"的二元分离,是其"打"之能力式微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比试文化"和"擂台文化"的二元对立,将其与现代搏击放置在"二律背反"之中;对传统武术"能打"和"不能打"的二元认知,是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武术"能打与否"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9,(2):113-116
民俗活动为村落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村落传统武术也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2者的互动发展研究有着双赢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手段对民俗与村落传统武术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尚武习俗、信仰习俗、山歌习俗是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传承的基础、动力和载体;与此同时,村落传统武术对壮族生产生活、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习俗有着不可或缺的反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民俗变迁背景下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应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注重"武德"传承,紧跟时代变化,赋予壮族村落武术新功能等自我调适举措,以期更好地促进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和民俗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武术现在主要围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类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旨在更清晰地展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的窘境已经形成,其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对于这种窘境的成因及如何破解虽然有研究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多视角对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窘境的成因及再塑造的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技术技击形象的窘境是由主体的技击功能弱化和客体的技击能力不足两方面原因造成;再塑造需要从练习者"事实技击"的"切身感"为依据检验并汲取适应于格斗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置身格斗场以"切身感"为依据优化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和以技击的身体认知范式建立为基础发展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技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大武术观”涵盖内容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对于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窗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而对“大武术观”内涵的认知;“大武术观”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大武术观”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策略的建构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8):674-678
传统武术与格斗跨界对抗事件造成了社会哗然与武术界沉默的鲜明对照,同时导致武术深陷危机,武术群体一次次的"证明",反而将自身越描越黑。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系列事件进行解读以提供认知角度和参考。认为武术与格斗是武技在源起的共同点上经不同民族条件与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分流结果,体现在水平检验标准、传承方式、形成因素以及社会形态上的差异。陷于舆论中心的传统武术发展至今已成为社会意识的艺术的重要部分,武术核心是"艺",而格斗是对"技击至上"的典型诠释,因此对抗是"艺"与"技"的碰撞。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9.
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口传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近现代台湾地方体育进行梳理,使我们能更清晰透彻地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台湾的延播;台湾民众在日本殖民期是如何与日的"皇民化"进行文化抗争的;台湾民众在台湾光复后,民间体育的热络与曲折;当代台湾体育史的演进及变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武术的发展及其对全民健身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继承和进一步弘扬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以及传统武术与全民健身的关系的研究,探讨了传统武术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武术发展过程的梳理,揭示出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指出这种继承和发展是在西方"分解"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在武术分化后的形式上进行的。并认为,在现代武术的习练者和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之间不能划等号,现代武术的多个形式的整合才可与传统武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安徽民间传统武术的流失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现时安徽传统武术,不论是拳种、传承人、练习者、拳谱文献资料还是传统武术所富含的文化信息流失状况都十分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对流失,建议尽快启动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申遗、立法保护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源远流长、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与竞技武术不可分割;传统武术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然而由于传统武术缺乏规范性.致使许多优秀拳种都未能以全貌展示给世人.本文在研究传统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规范化、体系化,以便更好地将我国众多流派的优秀拳种推向世界,使武术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增进国际友谊。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进一步促进竞技武术的合理发展。武术的多样化功能伴随着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价值观、史学、养生等视角着手,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进行完整的梳理:技击是传统武术本质的体现;健身是传统武术当今社会的主要流行趋势;修德功能是传统武术的终极目标.同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以期对宏观把握传统武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窗口。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文化的武术与体育的武术;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三大问题予以客观的思辨。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要注重两者的共同发展;武术属于体育,却又高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武术的体育属性,更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武术的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山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个性、品格、精神、情怀、智慧文化是山文化的核心。文章从山文化的视角,就山文化的个性、品格、精神、情怀、智慧文化五个方面,解读了山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内在联系;探析了山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揭示了山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这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维系民族传统武术的长足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与保护,保障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研究传统武术的学者们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探究和思考,从宏观传统文化角度辨析传统武术的实质内涵,以促进传统武术在横向和纵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使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武术走向未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信仰就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以及精神追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方法等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信仰内容、消解过程、危机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研究认为:中华武术是构成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信仰,这一信仰在近一个世纪里渐渐出现了危机,信仰的危机才是中华武术发展没落的根源。结论认为: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无疑,对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武术在注重技击的同时还注重还注重修身养性和武德,融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文化精髓,体现了自强不息、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等民族精神和品质。当今,中国传统武术受到各种竞技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陷入发展的困境。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走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道路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对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和受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伪武术大师"现象是在我国武术行业走向市场化与传统武术现代转化交织中出现的一种反科学、反常识的乱象。这种乱象将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武术带入谋取名利与网络恶搞的娱乐狂欢之中,不仅未能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播,反而将其污名化,误导了民众的武术认知,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形象。抵制"伪武术大师"现象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武术管理制度,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推动传统武术实现新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保持审慎严肃的态度,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社会事业繁荣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