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必须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一、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批评性报道由于涉及被批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些被批  相似文献   

2.
批评性评论,虽说新闻词曲中没有这一条目,但是,它在新闻实践中却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颇受读者的喜爱。最近一段时期,笔者曾留心阅读此类文章,以为所谓批评性言论,其实是批评性报道的深化。它的特点,是集新闻批评与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采编人员.我们都知道.新闻媒体刊登批评性报道是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作风改进的一个有效举措。但面对具体新闻素材.又对批评性报道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缺乏了解,因而讳莫如深、绕道而行。《人民海军》报在从事批评性报道时.有关批评性报道并不是负面影响的代名词、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和细节、批评性报道要设身处地为作者以及当事人着想的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5.
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整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好党、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的重要职责。对于党的新闻事业来说,批评性报道不可少,也不能少,更不能取代或消失。但是,批评报道往往会招惹很多是非和麻烦,这促使我围绕批评报道作了一些思考。 批评性报道的地位与作用 批评性报道对实际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言而喻。所以如此,是因为批评报道有着很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协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那么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写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否有可能侵权和涉讼,与对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分四个问题来谈。 一、准确与删繁就简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护身法宝。特别是进行批评性报道,每一个情节都要核实无误打能动笔。事实要准确,用词要准确。这些道理不说自明。 现在要说的是,为了做到准确,批评性报道要删繁就简这里所讲的批评性报道,不是指对司法机关、纪检部门审判、处理结果的报道,而是指媒介独自发现问题,予以披露的报道。写这样的批评性报道,最忌“贪大求全”。比如某人可能受贿五次,记者掌握其确凿证据的只有一件,另有两件有明显的线索,但还没有抓到十分可靠的证据,此外两件只是听到一些反映。那么记者在写报道时,就先报那事实确凿的一件,  相似文献   

8.
生机勃勃的舆论监督,颇有力度的批评性报道。这是我参加第七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以后留下的一个印象。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的、直接的形式。同往年比较,1988年广播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特点是:数量增加,力度加强,层次开始提高,方法巧妙多样,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一个特点:批评性报道数量增加,为解放以来最活跃的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批评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毫无疑问,新闻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在报道大量成就、经验,发挥重要的鼓励、激励和示范等教育作用的同时,积极地、正确地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帮助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批评性报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公开性,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帮助人们改进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11.
批评性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增强,由此引起的新闻纠纷案也多了起来。这种现象给新闻机构带来不少麻烦,但也象一副清醒剂,促使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反思和研究改进批评性报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体育记者与信息源的关系问题 较之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的信息源相对固定、狭窄,体育记者对于个人信息源和组织信息源较为依赖.这就导致体育媒体、体育记者容易受制于信息源,在采写编辑批评性报道时不能指名道姓,发表批评性报道更是顾虑重重,既怕新闻事实无确凿证据自保,又怕因此失去信息源,新闻工作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13.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平台需要牢记党的新闻宣传方针政策,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批评性报道。客观、公正、全面、合理、有度地采写批评性报道,其实也是贯彻党的新闻原则,弘扬正能量、搞好新闻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社会新闻迅速发展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生力军。通过调查发现,社会新闻中的揭露性批评性社会新闻在读者中兴趣更大,反映更强,影响更深。然而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实:有的批评性社会新闻通过揭露矛盾和问题,伸张正义,促使了具体问题的解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的却一味迎合读者,投其所好,批评性报道不但不起好作用,反而帮了倒忙,在社会上产生不良情绪。这种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新闻工作者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把握批评性社会新闻的“度”?做到既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批评性报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批评者被“反批评”,曝光者被送上法庭。进行批评性报道的媒体屡屡从居中的第三方的位置上跌下,被迫卷入一次次新闻纠纷、一场场新闻诉讼。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质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已成为媒体急迫而严峻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有益回答,不但能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而且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力度,使媒体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实现自身的使命。下面,笔者就尝试着谈一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陈青 《新闻记者》2012,(8):87-91
批评性报道,是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从新闻自身的价值而言,批评性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而提倡信息公开、维护大众的知情权则为媒体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使得见诸于媒体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本文以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三鹿奶粉"、"圣元奶粉"、"富士康员工跳楼"、"毒胶囊"等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探讨如何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的导向,减少其负面作用,放大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生活报》几乎每天都有突发性、批评性报道,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探讨怎样才能把这类报道搞好。同时,我们认为,不仅仅是生活报,时下,许多新闻单位都把突发性、批评性报道作为吸引受众视点、提升媒体卖点的一件“利器”。  相似文献   

20.
林爱珺 《新闻界》2004,(5):16-17
批评性新闻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从这几年来发生的媒体和记者被诉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批评性新闻是引发纠纷的主要诱因。批评性新闻由于批评的公开性和社会性,对其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埋下新闻纠纷的隐患。采写批评性新闻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除了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外,还应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依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