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淑姣 《考试周刊》2013,(57):52-52
<正>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农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课标中"运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词,用了33次。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强调:"课程本身是有缺陷的,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缺少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我们通过六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深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生活即课程,语文与生活同在,在教学中,应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做三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让语文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语文知识,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彰显语文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宋莹 《考试周刊》2014,(28):28-28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的一大突出变化就是对"语用"的重视和强调。何为"语用"?指能在一定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常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开始逐渐重视起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叶圣陶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  相似文献   

13.
李绍PEl 《考试周刊》2013,(73):31-32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把这个课程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好综合实践课程?笔者认为,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三个阶段谈谈语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活动准备阶段1.课程知识的介绍。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文本的学习。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论培训,如"什么是语文综合  相似文献   

14.
一、常态:学科"现场感"的本位回归鲁洁教授的"回归生活"的品德课程理念中这样提出:"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先后15次用上了"体验"这一词眼,如"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如"教学建议"中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基本就绪,"研究性学习"由原来的提倡、实施到现在纳入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的15学分,地位越加凸显,其目的是明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学习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立足现在、放眼将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几经探索,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坚持"语文性",摒弃"非语文"与"泛语文"倾向,否则极易步入迷途。从我国课程综合化追求的三种类型可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学科内的综合,绝不能混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如何确立并体现语文性,是当前亟需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迫于升学压力,我国学科教育走的是系统化与学术化的道路,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宗旨,而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的培训。以语文教学为例,我国的语文教学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封闭且陈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语文这门课程应有的丰富多彩,大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如王尚文所说:"必须强调语文面向生活,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走生活化之路,生活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认识语文课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哪些特点?语文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认识语文课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哪些特点?语文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