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复习正比例应用题——“多题一解”(一)先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正比例意义、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回顾已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能用正比例方法解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二册正比例应用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解应用题时,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比例的问题。有的是正比例关系,有的是反比例关系,也有将正反比例综合起来的复杂比例关系。在解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分析与判断,搞清楚题中是何种比例关系,然后进一步求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比例的一系列应用题。一、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例1:一个打字员5分钟可以打550字,照这样计算,她打完一篇2585字的文章需要多少时间?解析:这道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归一问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打字速度一定时,打字的总数与打字时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假设需要的时间为x分钟,列出一个正比例关系式:550…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68页例6,是比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该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而,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并正确找出隐含的相对应的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关键。一、主要教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问题,在探讨中自己解决问题。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二册正比例应用题例4、例5。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7.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应用师教学只有抓好练习这一环节,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堂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一、突出重点的练习 在讲题正比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培养其精心、巧思和捷思,可安排以下层次的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9.
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按教材顺序是,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后,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最后才综合练习。这样教学,课内外练习的内容都是本节例题的派生,容易养成按例题套解,不动脑筋分析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一般能够顺利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正确地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但到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就开始混淆,判断不准的原因。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教师也注意比较,反复讲解,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部分学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正、反比例教材重新组织,抓住变化规律,突出分析比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新知的应用是新授课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知应用的主要形式是练习.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例如,“正比例的意义”一节,按教学大纲,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两项基础目标: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这两个要求未过关,势必影响正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设计下面三层新知应用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8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步骤,并会解答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审题填空①一台机器工作2小时,生产3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这台机器工作5小时,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  相似文献   

12.
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采用分开教的方法。我们感到这样做,教正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正比例应用题,教反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反比例应用题,但是把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就会出现混淆,导致错误。因此,我们把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中67页例4和75页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出现,进行对比教学,既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区别它们的不同点,效果较好。一、首先判断几组数量的正反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相似文献   

13.
分析:稍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复杂所在是两种相关联量中有一组数不相对应,列比例时需要找准与所求问题相对应的数,或者先求出与已知数相对应的数量(即先视作简单的正比例应用题求得“中间问题”),再求出所求问题。这里,关键要使学生理解相关联量中各数(包括问题x)的对应关系。另外,从教材设置的例题(例6)看,比例的判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题中没有“照这样计算”之类的字眼,“一定”的那个量比较隐蔽,给学  相似文献   

14.
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概念答题,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与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道例题创设对比情境,使学生掌握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例1.正比例应用题 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64公里,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公里? 分析:路程与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速度是定量。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本题符合y/x=K(一定)的正比例判断式,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公里,根据判断式可得:  相似文献   

15.
“说课”──我教反比例应用题吴忠市利通一小常淑萍一、教材反比例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简易方程、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7.
读《湖南教育》83年6期《正比例关系式的 K能否为总量》一文后,很受启发。我们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注意两种比例概念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便会认为某些题只能用正比例关系解,而另一些题只能用反比例关系解,从而  相似文献   

18.
按比例分配问题,一般地说,就是将某一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统编教材中,只涉及到按正比例分配(传统教材中编有少量按反比例分配的问题)。由于按比例分配的实质就是按“份数”进行分配,所以教材在处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没有利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应用题部分的例3和例4是简单归一应用题。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学生掌握了“归一”方法,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又  相似文献   

20.
理解比、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解比例、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和运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能熟练地化聚名数;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