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1页)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既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阐明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及其全体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生产的不断增长,是改善群众  相似文献   

2.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三一页)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当它没有转化为生产工具并为劳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4.
一斯大林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的这个表述,在我国,曾有人提出过“批评”,主要是说没有提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忽视人的作用,等等。为此,有人便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或者由此引伸而来的“发展生产,满足需要”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现在,“批评”是不多见了。但是,把上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上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光明确提出来的。他说:“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这一表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科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性,也作出了原则上的回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律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胡耀邦同志的这一结论,是建国以来沉痛教训的总结。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口生产和计划生育工作缺乏认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全国人口增长率在千分之二十以上,最高的六三年,出生率达千分之四十三点六,增长率高达千分之三十三点五。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在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提在我国面前的一切根本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阐明。斯大林同志全面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基础。斯大林的新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一新著中提出了并科学地论证了关於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的纲领性的原理,确定了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根本过渡的道路和规律性。苏联的某些经济学家,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只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或者甚至只是创造相当的‘技术基础’的问题。例如,雅罗申柯企图复活反马克思主义的波格丹诺夫——布哈林的‘观念’,他断言:对於过渡到共产主义来说,保证某种神话般的、彷彿把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包括无遗的生产力的‘最高科学’组织或‘合理’组织,就足够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积极作用;正如同斯大林所指出的,本来是生气蓬勃的社会生产,他却弄成了‘片面的和空洞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斯大林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阐发。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发展生产是达到客观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手段是体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对社会经济发生作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就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矛盾,就会阻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口、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对于斯大林这个观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论断,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在他们看来,马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次论述的。斯大林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他说:“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不是决定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和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生产的实质的”(原著第29页)。他指出某一社会形态只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论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纺规律的区别。这无疑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各社会形态的本质和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九亿多,即将突破十亿大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当前一项刻不客缓的任务.人口问题是一个全面性的社会问题,它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人口数量多少,密度大小,增长快慢,虽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它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644页).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问题上,学术界曾有过大辩论,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专家,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对我国人口问题发表过不少宝贵意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例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吴景超的《中国人口问题新论》等,都认为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积累,主张节制生育,反对人口迅速增长.现在,我们认为,我国人口不仅要减慢增长速度,而且应该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正数增长变为零或负数发展,然后长期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数字上,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二大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学人口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人口科学知识和人口政策的普及教育。1981年,原教育部颁布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曾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于这样表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我以为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一、由来已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阐明了我国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间,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几个重要原则问题。同时,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我国经济建设与计划生育的关系。报告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我国人口现在正值生育高峰,人口增长过快,不但将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粮食和住宅的供应、教育和劳动就业需要的满足,都将成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计划生育工作千万不能放松,特别是在农村。对农民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控制人口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报告既讲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又讲清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同志教导我们说: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它的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性。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便保证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经常增长,为在生产中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使生产不断扩大和不断完善创设了前提。社会主义生产的高涨决定了国民收入的相应增长,使全体劳动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使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必然发生如马克思所说“互相交换其活动。”人们互相交换活动采取的经济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是循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向前发展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由商品经济过渡到产品经济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未来事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尽头。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是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二章和“答亚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第三点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命运、存在的原因和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将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战略转变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基本经济规律,即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规律。对于这一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作了科学的表述,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其他经济规律不同,它不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或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的。认识和掌握这一经济规律,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  相似文献   

20.
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那么,能不能因此断言:人们在规律面前只能消极地顺应,被动地服从?不能!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写到:“已经证明,社会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社会认识了经济规律以后,依靠它们,就能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并‘驾驭’它们”。斯大林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在规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