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系统是我国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核心关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发展的实践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们关于中国创新实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产出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关于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认知仍有空白,围绕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实践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发展的贡献未有系统阐述。为弥补这一缺失,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中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关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焦主体构成、系统运行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从政策敏感性、内生性和包容性等三个方面归纳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认知,并对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创新从创新系统中涌现的现象引起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视。经过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认为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激励创新向激励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转变。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技术预见四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予以创新,促进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创新从创新系统中涌现的现象引起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视。经过对发达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认为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激励创新向激励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转变。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技术预见四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予以创新。促进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  相似文献   

4.
吴晓波  范志刚  杜健 《科学学研究》2007,25(Z2):512-517
中印两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内涵,国家创新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框架。本文以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为背景,从创新环境子系统、创新运行子系统、宏观经济绩效三个方面来对中印两国创新体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从理论走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理论走向政策"是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趋势。本文以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为案例,分析该研究如何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研究对我国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创新系统构建与现代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需要从发达国家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经验。经过对发达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以及演化过程的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认为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激励创新向激励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转变。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技术预见4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予以创新,促进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国家创新理论形成历经了李斯特的国家体系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经济学与制度创新经济学等阶段.把握国家创新理论的要义有助于为我们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作出指导.当前,我们应该从政府制度供给、中介机构的知识沟通以及大学或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等三个层面来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创新系统理论是西方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否同样存在创新系统呢?在深入理解创新系统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下创新系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GDP总量持续攀升、全球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全球创新指数持续攀升和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持续攀升等方面阐明了不同时期我国创新系统的存在以及在相应创新系统作用下中国创新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创新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主导一个国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原因,不是创新系统由哪类创新主体主导的问题,而是不论何种经济体制下,国家都需要努力建立与本国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和制度环境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的创新系统。不论创新系统如何演进,国家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数据等数字要素的广泛应用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创新要素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生成逻辑,亟需完善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体系。从系统功能视角探讨了数字要素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影响路径和政策方向。结果发现,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数码化—数字化—数字转型”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并且通过改善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与知识应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在此基础上,基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取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框架,并从理论构建、监测评估、制度逻辑、场景发展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