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提起笔来,或者无话可说,抓头搔耳,咬破笔管,怕写、厌写;或者坐在教室里死抠写作知识,模仿佳作范例,在做文字的机械运动;或者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形式上往往是八股调、程式化.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设计说明] 写人的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人物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事例不传神,或者在表达人物特点时只看到"高""大""全"的光辉形象,而忽略了从小事中发现人性之美等等,都是小学生写人习作中的通病.基于这些问题,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写"一个好朋友或其他人"的内容,以推选"班级之最"作为话题,引导学生从众多同学中选取最具特点的人来写,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发现人性中最质朴、最真实的美.  相似文献   

3.
作文的高下优劣,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和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大标志。教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自己应写好“下水”文章。教育家叶圣陶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写作文,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无奈,面对着作文题目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一脸茫然.感到无从下手.难道作文真的那么难写吗?我们承认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积淀不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或者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有时会导致其在写作文的时候不知写什么,不知如何去写,以致有些学生表达起来不太完整,分析问题的时候不条理、不连贯,或者当他自己谈到的观点不能用充足的理由来证明、用语不恰当等等,让读者觉得很别扭,甚至很尴尬.但这种处境真的无法改变了吗?又该如何去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写作.  相似文献   

5.
看图写话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看图写话教学现状中,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对看图写话提供的图片不感兴趣,出现不想写,或者草草了事的现象;教师在指导看图写话时不精心选择图片,随意性较大,基本上是练习册、试卷上有什么图就用什么图,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而不注重图的选择等等.因此,紧扣儿童的特点,精心选择图画,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写话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心境.  相似文献   

6.
好多年前,给高三学生开讲座,提到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写不出来时,不要硬写",场上学生都大笑起来.坐在前排的学生说:"我们一直在硬写","高三练的就是硬写".他们说得全对,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就是"硬教、硬写".当今很多会写文章的人,可能也是被"硬写"逼出来的;但是喜欢写文章的人,肯定不是这种"硬写"能逼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我的班级,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写"班级史记".所谓班级史记,就是人人执笔,天天坚持的班级日记. "班级史记"全方位开放:或者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或者在写作交流课上评析,或者在微信公众号上"晾晒"……同学、老师、班主任、家长、陌生人,每一篇"史记"的背后,都有一个阅读团队等待着阅读,等待着点评.  相似文献   

8.
一次在外地交流作文教学经验,有人发问:何老师,您执教的班级中能写好作文的有几人?如何才能引导大多数孩子写好作文?看来提问者急需从数据上论证我介绍的经验的实际效果.这令我汗颜,如实回答:62人的集体中,作文写得好的仅有20多人.至于如何引导大众,执著于作文教学十余年了,我仍感觉迷茫.  相似文献   

9.
养成爱读,爱写的习惯,这很重要.可学生在随笔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不想写"或者"写不下去"的感觉,因为初中学生虽然热情较高,但缺乏耐力,很难持之以恒.如果放任学生的随笔写作,学生势必由新鲜而厌倦,最后中断随笔写作.激发兴趣促进保持新鲜尤为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年仅12岁的学生叶跃凡撰写的长篇校园小说<你的笑容真美>,引起媒体的热切关注.之后,我校学生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断有长篇校园小说出版,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小作家群".更多的学生抛开了"怕写、厌写"作文怪圈,激情高昂地写出了许多好作文,在各地报刊发表,或者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无非是这么两种:一种是叙事,另一种是写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面,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具体地刻画好所写人物的性格,即如何把人物写“活”,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学生尽管也很“卖力”,写时也很专注,但写出来的人物脱离现实生活,没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作文中的人物”;而如果掌握了一些描写、刻画人物的好方法,那么即使花费较少的气力和笔墨,也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会产生如见其人的感觉。要把人物写“活”,最…  相似文献   

12.
[案例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首先发动学生漫谈写人记叙文遇到的最大困惑. 2.教师小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常见的误区有(幻灯演示):①选材残留了低幼化的痕迹.文章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给人以思考或启迪.②记叙方法单一而乏味.多数人喜欢概括叙述的写法,缺少具体的故事情节,更无感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于漪课堂 <社戏>课堂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的人,有的事,一晃而过,极少留有痕迹;有的事却会让人终生难忘,只要轻轻叩击门扉,往事就会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这篇写于1922年的<社戏>,就是作者以童真的情感写童年看社戏的经历.文中有些场景写得精彩极了,"月夜行舟",就是其中十分精彩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4.
建议类文书与劝谏密不可分,从读者的心理角度研究如何劝谏,是写好建议类文书的基础之一.人的心理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肯定对方是接受建议的前提,因此在写建议类文书时不要触发读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要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符合需求的建议才会被接受.但是,有些心理状态阻碍接受建议,由微而显者、自负者、识别力差者、性格多疑者、心胸狭窄者以及视谏者有所图的人,都不愿接受建议.对这些人不必强谏,强谏常常会激化矛盾,达不到写建议类文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师结合教学,经常动笔写"一般文章"(不仅是指与学生同题的作文,更是指结合教学的种种实用文字)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不仅撰写专文而且多次在书信中大力提倡,号召教师要"善写".斗转星移,如今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现状如何呢?一位教研室老师的156份调查统计表显示:平时喜欢动笔经常写一些文章的有29人,占18.5%;有106位老师只是迫于学校有关奖惩制度的压力,每学期写上1~2篇以"应付差事";另有21位老师近三年内除了写些教学小结外,没有写过其他文章.发表文章的只有13位,仅占8.3%.以所见所闻,深感这种现状不容人乐观.以某省级重点学校为例,该校现有语文教师12人,能够经常动笔写写的有3人,占25%;偶尔写一写的有2人,占16.7%;很少写的有7人,占58.3%.与学生作同题作文的记录是零.当然,这只是个别学校的情况,"点"不一定能代表"面",但窥一斑可以见全豹,共性常于个性之中体现出来.如果以主动"下水"者寡,而很少"下水"者众来概括目前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现状,恐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但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假、大、空等作文现象泛滥成灾,读来味同嚼蜡,使人毫无阅读欲望,甚至有反胃之感.如提到写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很多学生写的不是扶老人走斑马线过马路,就是帮助迷路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找爸爸妈妈.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缺乏真情实感,明显是学生胡编乱造出来的.又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令自己感动的人或者事的作文时,很多学生总喜欢将自己的“悲惨身世”写出来,以博取老师的同情,争取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要涉及写人,比如,印象最深刻的人、令人尊敬的人、最喜欢的人,或者是最熟悉的人等等。因为经常要写,同学们常常会觉得才思枯竭。写妈妈,总是写她如何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悉  相似文献   

18.
张老师:语文课上老师常常布置写“状物”的作文,写一个“物体”呀,记一种“动物”呀、“植物”呀,但是写了以后,我总觉得不满意。倒不是内容单调,内容也挺丰富。例如写“物体”吧,文具盒呀,头发夹子呀,粉笔呀,窗帘呀,台灯呀,手机呀,马夹袋呀……内容很多;记“动物”呢,牛呀,马呀,羊呀,刺猬呀,乌龟呀,蚯蚓呀……也丰富多彩。可是,写来写去老一套,先写“外形”或者“外貌”,再写“用途”或者“作用”,最后“总结”,没劲、没意思。张老师,请你指点指点,怎样才能将这类作文写出一点新意来?急切盼望你的指点。一个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小朋友:你这个…  相似文献   

19.
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获得满分,但要把这个愿望变为现实,就不能不重视作文的开头.古人言:"起要美丽,有如凤头."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如同走路,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明确目标、茫然行走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教学目标之于每位教师,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因为每次写教案的时候,第一步总是写教学目标.然而,越是熟悉的东西,人们却最容易忽视,教学目标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