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和言语     
近年来,“言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那么,它和“语言”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成的体系。它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使用着一定语言的人所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它对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其物质外壳,词汇是其建筑材料,语法是其结构规律,这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盼体系一语言。因而要识别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的特点,必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察。一种成熟的、具有相当发展水平的语言,常常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而书面语言则是口头语言的加工形式。  相似文献   

3.
全国统编《语文基础知识》第一册课本,向中等师范提供了一本较好的语音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它的内容详尽系统,练习形式多样,而且结合实际。但一些概念的叙述文字,我们不甚明了,特提出商榷。 (一)什么是语言? 教材在绪论的第一节中,从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两个方面对语言下了定义,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这个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但是后面的文字,只阐明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是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本来基本属于语言学的一门学科,但是,它不属于传统的研究“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体系”的纯语言学。因为修辞学往往注重那些传递情感信息而对语法偏离的言语研究和对言语交际有关的非语言因素的研究。比如语体、风格、语境、表达方式、语言材料的组织等。随着修辞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由于纯语言学陷入了单纯结构分析的框架,严重脱离了汉语语用的实际,使语言学研究步入了困境。能基本包容修辞学的语言学,应该是研究传递信息符号系统的大语言学。为什么要说“基本”呢?因为修辞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也不完全属于大语言学。  相似文献   

5.
一、语法与教法教学语言单位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才能表达思想,才能传递信息.这种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是语法。规则也可以说是“公式”。“人们说话都是从一些公式推演出具体语句来的”,人们听话也要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律(公式)去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人们的听和说,都要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支配着。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叫语法学。学校里教学用的语法学是教学语法。教学语法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  相似文献   

6.
一、语法与语法学习语法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法,主要是指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同样的造句材料,怎样组合才是正确,怎样组合不正确,这里就体现了语法规律。例如我们可以说“来客人了”,不能说“走客人了”,因为前者的“客人”是不定指的,说话人所不知的任何一个客人,而后者的  相似文献   

7.
一、语法与语法学习 语法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法,主要是指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同样的造句材料,怎样组合才是正确,怎样组合不正确,这里就体现了语法规律。例如我们可以说“来客人了”。不能说“走客人了”,因为前者的“客人”是不定指的,说话人所不知的任何一个客人,而后者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平常讲的每一句话,不仅用了一些词,而且词的结合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语言结构的规律叫做语法构造。语法构造是伴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使用语言的人往往不自觉地运用着它。我们若把它加以分析、整理,使成为各种规律或定律,便成了语法科学。语法构造和语法科学,平常都叫做“语法”;所以“语法”这个术语实际上有两种含义。语法(语法科学或语法学)一般分为形态学和造句法两部分。形态学是研究词的构造和词形变化的一种科学。造句法是研究句子的结构的科学。汉语的词形变化比较简单;语法构造主要在词与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又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以语音或字形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的体系.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语言能力一般是指运用语言规则构成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力和适当运用语言材料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_以为_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思辨语法?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是经院哲学与拉丁语法相结合而产生的欧洲中世纪语法。思辨语法学家认为,人类语言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现实结构,而语法则提供了人们理解现实结构的线索。“所有语言的结构底层都有一种共同的,或者叫做普遍的语法,这种语法不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而是以理性的法则为基础。”①思辨语法学家的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语法”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它主要是从理论上认识并掌握语言格式上的结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调节我们的语言实践,提高语言修养。解放以后,由于许多语文工作者的努力,不少院校或个人都先后编写过许多教材,发表过许多有关论著。一九五五年暑假,初中语文采取《文学》和《汉语》分家的教学方法,《汉语》的语法教材采用了由张志公同志主编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下简称《暂拟体系》)和《语法和语法教学》两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王元玲李瑾学习语言有两种规则:一是语言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及语法的结构规律;二是语言使用规则,即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又称“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了当时当地...  相似文献   

14.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以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谈修辞学(一)语言和言语什么是语言?过去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实,这只是揭示出语言的外部功能,而并没回答作为“工具”,语言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现代语言学鼻主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有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语言作为符号,语音是它的载体形式,语义是它的内容.词汇可看作符号的单位,语法是符号与符号的组合规律.学习一门语言,只掌握其全部词汇是不够的.背得牛津词典中所有的词,也不能说就掌握了英语这个交际工具,还必须掌握词或词语之间的组织规律,才能初步运用这门语言.过去,人们还认为,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说的话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一、语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也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律。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词法包括词的构造、词的变化、词的分类等内容。学习词法,有助于从理性上加深对语言结构规律的理解,不仅能使自己自觉地运用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谈的是现代汉话中几个常用的复合句式,着重考查一下它们所表现的思惟形式。有不同的句式表示同一个思惟形式的,则从其他方面考查一下它们的区别。这几个句式是:1、“如果——就”式,2、“只要——就”式,3、“只有——才能”式。句式,这是语法研究的对象;思惟形式是逻辑研究的对象。既然要着重讨论某些句式所表示的思惟形式,便不能不作一些逻辑分析。为了把逻辑问题谈得清楚一些,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18.
论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是有级别区分的。前人关于语法单位有“一级说”、“三级说”、“四级说”、“五级说”、“六级说”等。如果站在结构主义语法学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么,把语法单位确定为五级(不同于前人的“五级说”)是比较合理的,完善的。这五级是:语素、语素组、词、短语、句子。五级语法单位可分为三个平面:语素和语素组为第一个平面;词和短语为第二个平面;句子为第三个平面。每个平面到上一层平面都是质变关系;而一个平面内部的两个级别中,下一个级别到上一个级别则是量变关系。语法单位是由三个平面与两种关系组成的一个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 现在要讨论的是动词后边的“到”,即动词加“到”这类结构中“到”的功能及词性。现代汉语语法著作大都要论述它的用法。对于它的功能及词性,目前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主要的不同认识是:有的把它归为介词,有的归为趋向动词,有的归为次动词,有的归为副动词。至今,大多数的语法论著还是把它归到介词里。  相似文献   

20.
<正>从严格意义上说,思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如果说动物也有“思惟”的话,那只是一种萌芽状态,本质上还不能说是思惟。因此,古罗马的哲学家塞尼卡(L.A.Seneca)早就指出:“人是会思惟的动物”。在现代心理学中,几乎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思惟是人的认识过程、智力或认知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