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巧妙地把男权社会的文化暴力和女性所承受的现实压力融汇,结合时代特征,借"绣花鞋"这蕴含着传统文化魅力的意象,深入女性的潜意识,挖掘女性对身体、性欲和爱情的原始渴望,精准地解读出不同阶层各种女性隐秘、真实的心声,展现父权社会下女子心灵的焦躁、性格的扭曲以及命运的悲凄。  相似文献   

2.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从其不同的命运发展历程透视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点,即:作者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女性,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塑造女性,男性作家张恨水的女性观受到了男权文化的影响和束缚。  相似文献   

3.
《月牙儿》与《棉花垛》以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相继为娼的命运,为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性别悲剧,尽管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性格不同、堕落的主客观因素不同,但结局却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金锁记》和王安忆《长恨歌》都是以传统女性为书写对象,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剧。通过对比曹七巧和王琦瑶性格命运的相似性,从男权社会意识和女性心理痼疾两个角度梳理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从而可以看出两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着眼点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瑞 《天中学刊》2012,27(5):75-76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爱碧是一个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坏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坚强女人,一个最终在爱中升华并救赎自己灵魂的奇女人。然而,纵使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其多元化的性格却为这部戏剧的成功奠定了人物基础。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其矛盾性格和不幸命运已在批评界反复被人提起,《心烦意乱的传道士》同样也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莉萨一方面纯朴善良,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但另一方面,她又在暗中参与走私贩卖私酒的交易,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另类"新女性。哈代同情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男权意识和价值取向,冲破男权传统樊篱的女性最终走不了多远,体现了哈代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茅盾试图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致力于对女性情感、女性心理、女性意识进行深层挖掘,在关于情欲与革命的纠葛的缝隙之中塑造了一大批在性道德方面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的"新女性".这类特异女子,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可谓是跨过历史门槛的先驱.传统的封建观念、男权思想,在她们身上已不能发挥作用.相反,她们蔑视社会道德,试图支配男人世界.她们豪爽刚毅的性格,敢作敢为的气魄,毫不客气地践踏一切束缚女性的传统和法规,痛痛快快地丢弃男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人性探索的结果,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压抑的泄愤,同时也是在理性的思考中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关照和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压抑的控诉。但与一般作品不同的是,她的控诉不是直接指向男权社会,而是以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来展示父权制社会是如何将千百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内化到女性的思想意识中去的。林幸谦把这种反抗压抑的方式称之为一种反指涉性的控诉。从客观效果来看,这种反指涉性的控诉达到了鲁迅所说的悲剧效果,即以悲剧的形式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控诉的力度是最强的,让读者的心在共鸣中一直沉到底。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地位与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解读传统文献中的女性形象是我们认识女性地位和男权意识的一个窗口.本文以女性文学视角,分析了敦煌变文中出现的丑妇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男权文化背景下这一系列形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