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我先后有三十多篇言论在省以上杂志、报纸上刊出,其中有三篇言论还分别被评为省市好新闻奖。有人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写言论呢?我认为写言论如同写消息、通讯一样,也需要深入采访,关在屋  相似文献   

2.
主题的选择和由来河南省今年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好多小麦高产"卫星".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河南采访农业的记者,思想上并没有准备.麦收前,我和其他几个记者跑到小麦高产县盂县和偃师,了解到这两个县注意了大面积丰产,却忽视了重点培养高额丰产.我们看到的好麦子,估产也不过千把斤.六月上旬,河南省遂平县出现了亩产二千多斤的高产纪录.过了几天,遂平县卫星社又出现亩产三千多斤的第二颗小麦高产"卫星".当卫星社亩产三千多斤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以后,人们除了兴奋以外,也提出了疑问:是不是真的打这么多?怎样得来的?有些农艺家、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最高产  相似文献   

3.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几个通讯员同时写,为何有的被采用,有的被编辑“枪毙”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度的选择。例如:我矿提前一百零八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其他人都以此作题目写了篇消息,结果只发了条简讯。我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外观结构上了解了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就能写消息了呢?应该说“是的”。但是,你若要写出象样的消息,特别是要出佳作,那就还需要掌握写好消息的“技法”,即保证消息内在质量“达标”,并与外观形态有机统一的一些原则要求。这些要求是经过万千新闻工作者的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只要你老老实实遵循它、照它说的办,你写出的消息就一定会是保证质量的合格品,甚至还有可能被摆进“新闻大厦”的精品屋哩! 这些原则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把我省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推向新水平》的消息在河南日报(1989年6月24日)发表后,社内阅报栏和《评报纪要》上先后有人提出意见,说它的导语写作“文字不通顺”、“容易引起歧义”。当时,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了点感想。现加以整理,想就此说明精心写作导语的必要。这篇消息的导语为什么会引起议论呢?请先看看原文: “我省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工作已初获成效,但步子还不够大。省教委副主任徐玉  相似文献   

7.
还是前几年的事,有位读者向某报编辑部写信,说该报某月某日二版无新闻。 乍一听,觉得有点怪,报纸是新闻的重要载体,怎么能说整版报纸无新闻呢?后经有关部门查阅,该日二版上刊载大小九条消息,有写前段时间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的,有报道头一年农业生产成绩的,等等,细读这些消息,有个共同点,没有选好新闻由头,新闻价值低,新闻时效性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写消息不仅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还需要选择最佳角度表现这些事实。然而我们也常看到报纸上有不少“消息”报道的并非新近发生的事实,也未能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所包涵的价值。比如,有条消息报道某县发展酸梅的事实,说该县前几年为优化生产结构,看好酸梅的发  相似文献   

8.
阿昆 《北京档案》2007,(10):43-43
开场白:对档案演讲比赛中的阴盛阳衰现象,不少男性愤愤不平.他们摆出各种客观理由,力图说明"军功章上至少有他们的一半".原因是他们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讲稿都是他们执笔的.女性不过是在他们的指挥和导演下,上台表演而已.这怎么能算阴盛阳衰呢?你,特别是女性的你,同意男性的这种观点吗?如不同意,请赐稿,不然他们会讥讽你们只会说,不善写,甚至不敢写呢!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五年八月间,北京日报发表的小麦会议消息和《赶先进超先进》的社论,经过北京市委领导同志作了修改。我们深深感到这是鼓励,是鞭策,是一次重要的学习。从领导同志改稿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对于事情常常缺乏具体分析,强调一方面的时候容易忽视另一方面,这就容易犯片面性、形而上学的毛病。《赶先进超先进》社论中说到“为什么有些社、队条件差不多,生产水平就不一样呢?为什么它们有的年年增产很多很  相似文献   

10.
大凡报纸,总少不了言论栏目。 言论和消息、通讯、摄影一样,是新闻体裁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并列关系。“让消息唱主角”是从数量角度而言,强调版面上要多发消息,不是说非得消息放头条,其他次之。言论写得好,即便是普通读者写的小言论,也可放头条。有什么文件规定过,小言论只能叨陪末座,当配角呢? 言论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可以配合新闻,也可以自成一家,有感而发,兴之所至,给人启发。只要能吸引人读下去,读完后有所收益,起到思想交流的作用,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依附于某篇消息,或者受制于某个“时节”?言论不是“陪衬”,只…  相似文献   

11.
用身体验才能用心体会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顺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  相似文献   

13.
看报的启示     
去年六月份,我无意中得到一张河南农民报.其中《大家都来珍惜土地》专栏对我启示很大。我想,我乡有不少开荒造田的典型事例,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呢!现在不妨采写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往上投投看。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听说本乡沟杨村建新房烧砖没毁一分田、而且又开垦了不少良田一事,就骑车去采访。采访归来,连夜写了《建房烧砖不毁田,开垦荒丘造良田》一稿,送到县广播站,当天就播了。这篇稿子的采用,对我鼓励很大,我又连续写了《门刘村平荒造田》一稿寄往河南农民报.不久,便刊登了.看了一张报纸,收获竟如此之大,是我料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我就注重看报,从报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短的问题.新闻老前辈陆定一、李普、穆青曾大声疾呼新闻要短,特别是消息要短。可是,现在的新闻仍是越写越长了。新闻文章化,消息文章化。翻开机关报,长文比比皆是,特别是党报头条消息,一个很好的消息成了一篇长篇报告,一版只能登两三篇稿子,版面就都被占完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写得那么长,谁有时间看呢?谁又有时间读得下去呢?报纸校对最苦,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其他人甚少关注,就是领导干部也无暇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读。  相似文献   

15.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搞新闻报道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苦说:“去年写了九十多篇稿件,篇篇都有时效性,分别发往八家报刊,可就是没一篇刊登的,你说这邪门不?”我随手  相似文献   

16.
“新闻自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口号。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似乎意味着可以从心所欲地从事新闻实践。有哪一个新闻工作者能泰然面对想写而不能写、想说而不能说的窘况呢? 在一般新闻受众看来,“新闻自由”似乎又保证了自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又有哪一个受众会欣然接受经过着意筛选过滤、只体现特定倾向性的一面之辞呢? “新闻自由”的反面似乎是新闻管制、新闻封锁、新闻检查之类丑恶的东西。又有哪一个政府或统治集团愿意担一个“箝制舆论”的恶名呢?  相似文献   

17.
当我得知获得县里好新闻奖的消息时,首先就想告诉您:《新闻爱好者》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有了较快的进步。我1985年就迷上了新闻写作,当时热情很高,不分昼夜地写,由于不对路子,收效甚微,急得向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请教,他说:“我没功夫讲得太多,你不如订份河南日报社办的《新闻爱好者》,里面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19.
刘庆邦 《出版参考》2006,(23):11-12
改变只算经济账的做法 在瓦斯爆炸的前几天,陈广明乘车几百里回了一趟老家.他听说母亲病了,买了些药,给母亲送回去.返矿时,妻子杨翠兰不愿让他走,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眼看麦子就要动镰了,让他在家帮着把麦子收完再走.陈广明说,那不行,他跟队长说好了,麦收期间在矿上出勤下井,人说话得算数.他还对妻子说,在麦收期间,矿上对出勤人员实行奖励,这样下来,他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比妻子种一季小麦的收入都多.杨翠兰平时爱跟丈夫说笑话,她问丈夫,是钱值钱,还是麦子值钱?丈夫还没回答,她先把答案说出来了,她认为麦子值钱,因为钱一个月可以挣那么多,而麦子呢,经风经雪,过冬过春,要长好几个月呢!丈夫不同意这个比法,他拿煤和麦子比,说煤在地底下几千万年才长成呢!妻子的理没讲过丈夫的理,妻子只得恋恋不舍地放丈夫回矿去了.  相似文献   

20.
有年轻记者问我,老詹呀,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博客呢?我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多写博客,好处很多嘛。一是练笔。写博非常随便,也很轻松,文字也就自然流畅,不必装腔作势,正儿八经。经常写博,手就不生,再给报纸写消息啦、写评论啦,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二是练脑。人的脑子,越用越活,写博必须动脑子,深化你的思想,提炼你的观点,使你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写博客,你的脑子也就更加灵活,思想更加深刻,见解更加犀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