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月下旬,由中国文化部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文化厅、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承办的“中国文化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活动在北京金台艺术馆举行赴阿拉伯国家预展。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文化部外联局局长丁伟、福建省文化厅黄启章厅长、泉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郑道溪以及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和有关新闻单位及各界人士出席发布仪式并参观预展。该展将于12月赴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正式展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海丝”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回眸千年,泉州曾…  相似文献   

2.
途径与方式 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途径:18世纪,中国和日本是彼此平等的邻国,均处于封建社会中央高度集权的闭关锁国状态,彼此的文化交流既不具有唐朝与明朝曾经的盛况,但未完全中断和禁止。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带有“船载随行、商船携渡”的特点,主要显示为从福州、泉州、乍浦等港口起航的政府公派商船、民间贸易商船和漂流至日本的中国“漂民”等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周作人的一生与日本文化有着深刻复杂的关系,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曾评价其为"最早具备日本修养的人",周作人研究专家木山英雄也在《周作人与日本》中指出:"论及日本与日本文化关系之亲厚,无人能出周作人之右。"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公认的"日本通",致力于日本学术文艺的译介、研究,将日本文化的影响与个人的思想、气质融通,成为新的有机整体,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初识夏目漱石1885年1月16日,周作人降生于浙江绍兴东昌坊  相似文献   

4.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她还是“海匕丝绸之路”的起锚港口,在对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辉煌的一负。泉州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和丰满多彩的动态文化。所谓静态文化,指泉州三寺(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二桥(安平桥、洛阳桥),二墓(圣墓、郑成功陵墓),一城(崇武古城),一窑(德化屈斗宫古瓷窑),一像(老君造像),一山(丰州九日山)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谓动态文化,指戏剧方面泉州拥有南音、悬丝傀儡、南派布袋傀儡、梨园戏、打城或、高甲戏、…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精神探源--从泉州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重光 《寻根》2003,(3):11-15
关于海洋文化或海洋文化精神,论者有多种多样的说法,究其实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目光远大,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重视商业贸易,能够漂洋过海去创业发展,在重农与重商的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就拿泉州与漳州来说,这两个地区区域范围相当,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去不远。但自改革开放20余年来,泉州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时期,古蜀和古印度之间就已经存在着较为频繁的贸易往来关系,两地间贸易关系的建立正是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这样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路线的存在。古蜀对外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自身经贸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外域各地区的经贸文化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以对古蜀与古印度之间的贸易手段、方式及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去探寻古蜀对外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球文化贸易的三大态势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金融自利用和配置全球的资源,占领全球的市场,谁就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限制在国内,缺乏全球市场的宽大平台,那么,它不但难以通过文化企业的“走出1 、文化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增大。文化贸易中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频率和密度越来越高, 高知识含量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以版权为核心的“软性”贸易即文化服务贸易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以美国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为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日本教习、留学日本、日译出版物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以前有姓名可考的在四川的日本教习由77位补充至93位,并提出清末在四川的日本教习应在100位以上,四川是聘用日本教习较多的省区.本文中提出清末在日本教习进入四川前西方教育在官办学校的影响十分小,而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故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比其它地区更明显.文中最后提出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四川的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在历史上强弱交往的"失权规律"和"得益前提"的背景下,提出要区别日本政府的主观企图与文化传播的客观影响、日本文化人的个人情怀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而历史地评价日本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日本考古学者日前在日本奈良县一古墓中发现一组来自中国的珍贵雕刻,考古学者们认为这些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精细的雕刻可能完成于七世纪末八世纪初,也就是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的考古学者相信这次发现对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和中日渊源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般认为,日本大量接纳中国文化和艺术是从公元710年进人奈良时代开始的。奈良朝廷当时派遣僧人和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这次的发现就是在位于日本中部的奈良县明日乡村阿布山的一座古墓中。日本考古学者用微型高感应摄像机深入古墓拍摄到石掉的顶上雕…  相似文献   

10.
英语在日本     
对日美在非商业领域中的贸易情况,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近年来,美国对日贸易的赤字已有所下降,但日本仍处于顺差的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那种日方“赤字”累累,而另一方占绝对优势的单方贸易——“词汇贸易”。渗入现代英语中的日语  相似文献   

11.
对“文化”这一概念予以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于当今日本社会的所有事物、现象均可称为日本文化。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日本自古至今,许多文化都是从国外传入的,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向中国、朝鲜学来的尤为突出和丰富,直至近、现代日本文化仍然不断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化快。昭和初年与现在相比,住房、饮食等生活条件乃至方式都  相似文献   

12.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陈香白日本文学博士仓行洋为《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版)撰《序》时说:“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的生活文化”。日本学者千宗室在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少节假日的风俗是从中国传去”的,比如说每年的3月3日就是一个洋溢着日本特色的节日——女儿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祝福女孩子幸福平安成长的。日本的女儿节跟中国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原来的女儿节是在农历的3月3日,是从中国的“上巳节”所演变过去的。中国的上巳节在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日本根据本土的需求又对其进行了融合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最后形成了现在独具日本特色的女儿节。  相似文献   

14.
陈金华 《寻根》2022,(2):139-142
一 明清时期,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隶属于泉州府.厦门同安与台湾的同宗村,指的是同安县先民入垦台湾,形成台湾与同安县祖籍地同宗族、同堂号的同宗聚落,充分彰显着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命运相依和血浓于水的特质关系.厦门同安与台湾同宗村,有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和信仰.这不仅表明在台湾的同安籍先民对自己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彰显海峡两...  相似文献   

15.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于2003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陈支平、詹石窗二位教授主编,其主要撰稿人都是在东南文化研究各个领域内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该课题得到了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该书从十四个方面系统探讨东南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和整合关系,分上下卷,共计140余万字,可谓鸿篇巨著.笔者在这里无意对该书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仅就其中由陈支平教授撰写的"海商贸易: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阴阳错综"部分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殷商民族虽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民族,但由于商先公先王所在的部族与狄人关系十分密切,较早地通过狄人掌握了畜养牛、羊的技能,并能制造车子,后来又掌握了驾御马车的技能,这些有利条件使得殷商民族的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商先公先王所在的部族也因贸易而增强实力,逐渐成为殷商民族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核心。殷商多次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贸易对象和环境。盘庚迁殷,对贸易有所抑制,但晚期商王朝的国之大事首先是“食”,其次是“货”,贸易在商王朝的施政纲领中仍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志阳作品     
《中外文化交流》2009,(10):69-69
张志阳,1974生,福建惠安人。1996年毕业于集美大学艺术学院,现为泉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泉州青年美协理事。其作品曾参加《海峡两岸青年美展》等大型画展并发表于《美术大观》《艺术收藏与投资》等报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从汉代始,两国便有交流,尽管其问因各种原因曾一度紧张,但未构成实质影响;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便向隋朝派遣隋使;隋亡,继派遣唐使,始终不辍地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汉文化圈。尽管中日文化同源,但经历1000多年的交流、碰撞、融合、变革后,逐渐分道扬镳且结出不同的果实。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14,(9):1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对于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