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在费孝通近70年的学术探索过程中,农村社区研究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费孝通在农村社区研究中运用的以村落为单位的实地研究法、类型比较法、功能分析法具有鲜明特色,不仅是对传统农村社区研究方法的超越,而且对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家冰心说过:“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也是潘光旦的挚友,但在社会学界的知名度比潘光旦大多了。潘光旦是一个被遮蔽的先知,是一名真正的“瘸腿的雅各”,即使找不到最后一匹马,他还是拄着自己的双拐,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孙梦云 《留学生》2009,(9):60-61
1936年9月,费孝通从上海搭乘外轮,离开家乡,踏上赴英国留学的迢迢水路。离家之前,他的奶妈包了家中灶上的泥土,悄悄地放在他出国要带的箱子底部。因为民间流行这样一个风俗:出国后,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总是想家,就用家乡的泥土煮一点汤喝,可解烦忧。一张留洋的船票,一包家乡的泥土,似乎预示着费孝通日后中西合璧的文化性格,也预示着他此后行行重行行的学术之途。  相似文献   

4.
石林红 《考试周刊》2010,(9):234-235
一、导言 费孝通于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城的一户小绅士家庭。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于吴文藻先生。1933年费孝通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生,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后来到英国师从于马林诺斯基。1938年秋,费孝通获得博士学位.在离英回国时在轮船上听到广州沦陷的消息,决定到吴文藻主持的燕京大学一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人看来,费孝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他是中国本土民族志学者中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人;二、他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乡土经济和制度,介绍中国人和英美人民与社会的高产作家;三、他是温和建言的上层政治家。费孝通是中国乡村工业化主张的提出者和终生实践者。他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创建、并于"文革"后重建了中国高校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也战略性地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工作,这些努力都推进了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艳 《读写月报》2023,(25):17-18
<正>《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作品,其中,“差序格局”一章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他有一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比方,“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五十多年前,一个名叫费孝通的年轻学生来到太湖东岸江.村做实地考察,通过暑期深入一线的研究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正是这篇以暑期实践为基础写出的博士论文奠定了他在社会人类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费孝通是较早探索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关系的学者之一。费孝通认为,为了不使决策陷入片面性,在决策和科研之间应当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综合各个学科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进行"会诊",然后再向决策机构提出若干建议及论证,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决策咨询。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科学决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费孝通把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费孝通的各类著述中,《小城镇大问题》是他把自己长期的理论思考与中国实践发展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期主角:费孝通神秘咒语:“到实地去”是我们认为最正确的求学之道。行动故事: 1.喜欢乡土课费孝通是江苏省吴江县人,1910年出生。小学时,他体质差,经常生病请假;课堂做习题,他总是做得飞快,早早交了作业去玩,成绩一般。这个好玩好动的男孩,最喜欢乡土课。因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们苏州十中努力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传递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校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启发下,理解、梳理、传承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建设"最中国"的校园。在费孝通心中,永远抹不去对振华母校(我校的前身)的记忆。他自豪地说:"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  相似文献   

11.
吴文藻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大力推介功能学派并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当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了一批社会学、人类学人才,如费孝通、林耀华等,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重要地位。其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整理。一次,一位编辑向他约稿,费老十分抱歉地表示:我现在要闭门盘货——关起门来盘点库存,对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暂时不零售。由费老的闭门盘货,笔者想到了现在大力提倡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家时,还是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半个小时。走进费老的书房,看见他穿戴整齐正襟危坐在藤椅里,等待接受我的采访,一脸羞愧的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算了。“这个时间正好是交通高峰期,路上肯定很堵车,不能怪你。你带来的这束鲜花真好看,一定是花了很长时间精挑细选的吧?”费老不紧不慢地为我解围,让我的采访得以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费孝通———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老先生,他的学术生涯可…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传统工业的认识之上。在他的早期构想中,合作式的组织方式被看做乡村工业发展的样板和模范;而当乡村工业化勃兴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模式"分析框架用以诠释中国农村的乡村工业发展形态。从"合作"到"模式"的过渡彰显出费孝通农村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这是他对乡村工业化的存在和发展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传承性,同时亦可以看出费孝通乡村工业发展思想中前瞻性和解释性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5.
费老走了,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已经记不清楚从何时开始知道“费孝通”这一名字,只肤浅地了解到.他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而对费老有关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的了解,却是在数十遍地拜读了《教育以人为本——访费孝通先生》(《人民教育》2004年第9期,作者贾海红)之后。费老先生真切、豁达、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等高尚品质深深感动了我,对师者师、范之思考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6.
Seminar是西方大学广为流行的一种教学范式,一般来说,“是一名研究专家向他的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这类问题,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开始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费孝通先生早年在英国留学期间,就曾参加过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主办的人类学Seminar,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一直想采访费孝通先生。恰好要发一篇介绍费孝通童年生活的文章,我们更想当面采访他。费老不仅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我们很想听听他对当前教育的一些看法。但是,这位86岁的老人,虽然刚刚卸下民盟主席的重任,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工作还是很繁忙的。没想到,费老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月14日下午,我们踏着积雪来到费老的家里。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小城镇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初,费孝通开始专注于小城镇研究,小城镇成为费孝通近20年辛勤开拓的领域。本文主要分析了费孝通小城镇建设中注重乡镇企业建设的意义,小城镇解决人口和劳动力的分流意义和小城镇实体论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小城镇研究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费孝通在29岁时写下一段话:"社会是多么灵巧的一个组织,哪里经得起硬手硬脚的尝试?如果一般人民的知识不足以维持一种新制度时,这种制度迟早会蜕形的。"001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江村"这么一个村庄,它的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9,(4):29-34
在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消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着的严峻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费孝通晚年关注世界发展,在不同场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的思考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