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据移民史资料,明清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湖北"麻城(县)",我们用现代湖北和四川官话的31条语音特征来验证,麻城话与成渝话的语音相似度很小。现代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否定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城孝感"地区的说法。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显示,今成渝地区操"湖广话"的人群主要来自于三峡东部地区和相邻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明清湖广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究阜阳方言古入声消失的今读分派规律和特殊的读音现象,尤其注意揭示反映方言地域特征的古入声字特殊读音。从入声今读的语音规律和语音特点来看,阜阳方言确属中原官话,但有区别于其他中原官话的鲜明的语音特征,这尤其体现在曾梗摄一二等入声字见系声母的腭化上。揭示阜阳方言入声今读的语音特点是深入认识和研究阜阳方言的需要,对中原官话的分区划片以及皖北方言的内部再划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雅安地区方言具有"入归阴平"的语音特征,从表面看来它与四川地区的湖广话(入归阳平)和南路话(入声独立)都不同。与周围方言语音特点比较,分析其语言历史演变过程,雅安地区方言应是宋元以来四川土著方言"南路话"的分支。雅安地区的历史地理通道和明清移民史可以解释其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4.
重庆方言中的例外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语音中读为轻唇音的某些字,在重庆方言中读为重唇音,这是重庆方言保留古音的结果。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重庆境内,受其方言的影响,重庆方言中某些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为送气音。重庆方言中某些精组字今读为舌面音,在腭化问题上比北京语音更为"超前"。古见晓组的某些字,在今天北京语音里已经读成了舌面音[t揶]、[t揶h]、[揶],但在重庆方言里仍然保留古音,读成舌根音[k]、[kh]、[x]。  相似文献   

5.
金勇 《宜宾学院学报》2004,7(1):62-63,66
合江地处川南,合江话属四川方言有入声区的一个方言点。由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发展中,合江话语音的发展变化与四川方言其他入声区大致相同,但在韵母的发展变化中,合江话的韵母有其不同之处,主要反映在今-n、-η两韵尾的来源方面。本文就合江话语音韵母中-n、-η尾的来源来谈谈其与其他地方四川方言韵母的-n、-η韵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四川遂宁方言的语音进行调查,并与中古语音进行比较,揭示了遂宁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配合关系。以及鼻音不再存在,古入声归入今阳平等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7.
小江话是浦北县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46个韵母和8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小江话一律清化,古徽母90.8%读同明母,念重唇的[m];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分别保留[-m-n-η]鼻韵尾三分和[-P-t-k]塞音韵尾三分,有自成音节的声化韵;古入声字保留独立的调类,基本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  相似文献   

8.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9.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10.
廉州话概说     
廉州话是合浦县的主体方言,也是粤语钦廉片的两个代表之一。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85%送气,15%不送气。心母94%读边擦音。古清音去声合并于古浊音平声,归阳平。浊入声调高化,54%合并于清入。同音字汇收字4千个,词语举例收常用词语155条,语法例句55条。  相似文献   

11.
贺州本地话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贺州本地话的研究目前才刚起步,其归属问题远未取得共识,因此贺州本地话的调查研究极具意义。贺州本地话音系有声母20个,韵母61个,声调9个,保留着古代语言的一些特点,如部分非敷奉母字读重唇音,保留塞音韵尾、鼻音韵尾等。通过贺州本地话主要语音特征与其他方言相似度的比较可知:贺州本地话与粤北连山话、玉林白话、台山话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咸阳市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古入声全浊声母归阳平,其余归阴平;普通话读舌尖后辅音声母部分咸阳市方言读舌尖前辅音。咸阳市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尖音,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多读送气声母,nl分混在泾河以西呈较复杂状态;今前鼻的读作鼻化韵;咸阳市方言的等声母及等韵母,古知照两组及日母逢今合口呼作舌尖前辅音声母拼以舌尖前高圆唇元音为韵腹和介音等特点,也有别于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3.
藤县和平镇客家话在当地是弱势方言,受到强势的勾漏粤语的同化而趋于消亡。其语音系统除了保留客家话的主要特点外,明显地表现出受勾漏粤语同化的特点,如精清母并入端透母为[t th],从心邪母读齿间音[],产生了撮口呼韵母[y],舌尖元音[]变为舌面元音[i u],浊音入声有相当部分字今读低调的阴入,显然是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方言分区上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湖广话")地区。本文以对巴中地区巴州话的新的田野调查为资料,比较先前四川地区的两次方言调查报告,指出巴州话是先前调查未及发现的有入声调类的方言。该方言既有四川"湖广话"的语音特点,又有"南路话"的语音底层。  相似文献   

15.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其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着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史炤祖籍四川眉山,文章从四川省的移民史入手,着重考察了宋代四川的移民情况,同时从西南官话与客家方言发展的非平行性,论证《释文》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的是客家方言定型早期的特征,既保留唐时旧音,同时又含有近、现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仁寿话是四川地区的西南官话,具有许多四川方言的语音特点。通过对该方言的重新调查,整理出仁寿话新派的音系。在新的描写当中,发现许多与前人记录不同之处,包括鼻边音nl-、鼻塞音mb-、?ɡ-声母,三个入声韵母-ɑ、-iɑ、-uɑ,以及独立的入声调33。并将仁寿话音系与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如四川方言进行比较,在共时层面凸显其语音特点,进而说明不同描写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郑长丽 《文教资料》2011,(22):26-27
四川达州方言是由古代汉语慢慢分化形成的,其在语音上既保留了古音的一些特征,又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本文试把达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与《广韵》音系进行比较,以探究四川达州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将四川汉语方言盐源话的语音系统同纳西语(特别是东部方言)的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汉语借词的特点,而且可以发现盐源话与纳西语的历史联系和盐源话对纳西语的影响。全文包括:一、四川的纳西族;二、四川方言与纳西语;三、结语。  相似文献   

19.
广州方言入声与<切韵>入声有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广州方言的源头和基础是秦通语(古关中话).古关中话也是<切韵>所记录语音的主要源头之一.两千多年来.广州方言一直在相当固定的地城、相对稳定的居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用,这就是广州方言较完整保留入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瞿建慧 《中国语文》2016,(4):448-455,511,512
湘西乡话与闽语今读擦音的来母字共同经历了l→z→s的平行演变,而后湘西乡话部分读擦音的来母字又发生了塞擦化的音变。湘西乡话清擦音塞擦化的现象同样发生在古心母、生母、书母字上。古来母字今读擦音和塞擦音原是湘西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这种语音特征通过汉语借词借入了湘西苗语和湘西土家语中,如今湘西乡话、苗语和土家语还残留着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