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佳倪 《留学生》2012,(2):50-51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见证。其实,历史也许永远没有真相,因为历史是由人来写就的。根源于这样的局限,我们能最大限度得以窥探历史真貌的途径,就只能是:拓宽我们的视界,把历史放在多棱镜而不仅是显微镜下观照。  相似文献   

2.
社会记忆理论使传统的档案与历史关系观发生颠覆,认为档案是权力选择的结果,档案并没有完全反映历史真相,档案工作者不仅只是历史真相的的忠实守护者更应当是历史的主动建构者。社会记忆理论同时适应和推动新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习》2010年第10期刊登了陈新祥老师的文章《日本投降是甭真的无条件?》。陈老师针对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年日本应是“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5.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史学的精髓在于求真求实,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历史教育之“教化”目的。当然,历史的不可复原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获得历史发展的真实原貌,但是随着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对史料掌握的更加全面,我们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对历史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7.
陈新祥 《历史学习》2010,(10):36-37
看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李恒老师《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感觉非常有意思。我非常赞同李恒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日本如何投降、其投降的性质究竟如何如此重要和敏感的历史问题上,不能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秦鹰 《职教论坛》2004,(10X):1-1
9月初的一个周末,笔者饶有兴趣地旁听了“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历史文化高级研修班”的第一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楼宇烈教授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番深刻评论,使笔者产生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般的感觉!他评论道,现时的国人中真正懂得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是很多,一些自以为懂得的可能对相当一部分内容把握得很不准确。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很多年来,我们通常把“学而优则仕”理解成“学习好了就能做官”,这是相当荒谬的!  相似文献   

9.
史学危机是世界各同大学历史学系及历史研究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各国史学工作者纷纷对历史学这门古老学科进行改革重构,企图把这门逐渐“老化”,成为“边缘”学科的历史学科留住。他们对历史学科进行许多有所启迪的探索,《历史的真相》是近年来西方史学界在重构历史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力著。本文就中国历史学科老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历史的真相》进行点评,并对我国历史学科的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冀于对历史学科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沈祖棻的历史小说《马嵬驿》以一种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和鲜明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得出了与众不同、震撼人心的结论,揭示出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这一深刻的思考和审视的过程在其细腻优美的艺术描写中得以生动地展现。  相似文献   

11.
在鸦片战争中,琦善的对英交涉被人指为"投降""卖国",加在他身上的三项罪名分别是:一是鸦片战争中,当英国舰队到达天津时,趁机打击禁烟派领袖林则徐,同时驰备撤防,主张投降;二是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之时又拒不增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三是私许香港给英国.然而不少的历史研究者,出于爱国热情和道德激愤,在研究历史时往往夹杂着一些道德的批判,从而对历史的论述不尽符合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2.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历史认知的三条路径:事件、经历、神话。该作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为解读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柯文所挖掘的三条历史认知路径为从多重视角下探寻和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学家的威尔逊,在历史述方面有其独到思想,少有人知。本旨在对威尔逊就历史述中历史真相、史学家与史料的关系、地区史与国史、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史学家的素养等问题的思想作一梳理,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史学。  相似文献   

15.
汉学(Sinology)这个词,在美国学界,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Sinology的本意是“中国研究”,但当今在美国各大学没有一个学校是以Sinology来作为系名或学科名的。代之而起的是China Studies.这两个名词的不同,不只是意味着欧美地域和语言上的不同,就美国而言,这毋宁是古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是顺水推舟还是处心积虑?"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袁世凯到底有多大关系?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是不是当时美国的阴谋?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冲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类关于"历史真相"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乃至触碰历史学的核心都有积极的意义。一、坚持唯物史观,努力探究历史真相必须首先承认,所谓真实的历史是存而不在的,或者说它只是一种曾经。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由  相似文献   

17.
罗梦桂 《考试周刊》2013,(48):136-137
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利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其次用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材料教学的多重影响,最后提出了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历史真相,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学好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张迎迎 《文教资料》2013,(19):165-166
摘历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能力,让他们具有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努力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试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科学性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即对历史真实的揭示.历史学家所作的工作,实际上都是了解和说明历史真相的工作,对史料和史实的研究如此,探讨历史规律亦如此,这是一项基本的而又很高的要求.此外,科学性还要求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公允的评价,并在概念的使用上重视其科学涵义.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段沉重的、不曾被遗忘的、又不愿意被提及的历史,1937年12月13日发生在这座城里的事情虽已过去,但是每年的12月13日上午,伴随着刺耳的防空警报,对于那段历史的想象便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脑海中。陆川对于这段历史则是从尽可能还原真相的角度切人,除了采用黑白影像、手持摄影之外,最为重要的表意方式之一便是静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