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6年3月,电影《疯狂动物城》一经上映,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2016年初最引人注目的动画电影。电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深层的文化内涵蕴含于电影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疯狂动物城》来解读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吴亦昊 《文教资料》2012,(32):185-187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美国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正在崛起,生态身份的介入构成了美国生态电影的独特性。通过生态地理面貌的客观呈现、图解生态危机、内化了的个体意识以及贯穿动画的主题意旨这四个不同生态身份的介入,美国生态电影构建起一种均衡的生态理念,融合自然、社会与人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既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又考虑非人生命体的利益,对人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同时注重生态整体的价值,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李传锋是国内较早具有生态自觉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直接写人反映时代社会的变革到写自在性的动物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丑陋,再到注重写自在自为的生态动物小说。其生态动物小说主要通过塑造自在自为的个性化动物形象,反映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境况下,野生动物艰难生存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深沉的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审美追求。这种创作观念有助于克服“文学是人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以热爱自然的情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及研究意义。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对《瓦尔登湖》中关于动物的话语进行生态分析,以探讨作品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梭罗主要运用及物性系统下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行为过程构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传递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影《史前一万年》在全球各地陆续上映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电影中描写了人类史前文明的宏大、蛮荒。这部电影集科幻、惊奇、冒险等多种元素于一身,随处可见荒芜的沙漠、茂密的森林。整部电影展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族群部落,成群结队的史前生物,人兽间的赤身肉搏。相信很多同学更关心的是电影中所描述的稀奇古怪的动物,那么从巨型食肉鸟到剑齿虎和猛犸象,它们是真还是假呢?科学家表示它们确实曾经存在过。不过,它们是否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生活,这可是另一回事。下面我们就从科学视角来分析电影中的野兽。  相似文献   

6.
第六代导演陆川所编拍的故事长片《可可西里》(2004)讲述了一位北京记者到玉树去调查野牦牛队和盗猎分子枪战的情形。就导演陆川而言,它不是一部动物倡导或环境保护影片,而是一部探索人在"最原始"的大自然中生存的精神之旅。但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符合动物倡导的创作原则,它涵盖了两种近乎是水火不容的生态伦理哲学论述:一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浅层"或"管理环境主义",另外一种是挪威生态学家阿奈.伦斯发展出来的深层生态学说。在《可可西里》里我们看到了综合了浅层生态和深层生态两种论述的可能性。《可可西里》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佛教慈悲精神的动物倡导影片。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提供了一个非西方动物倡导电影实践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动物,貌不出众,却堪称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了,它就是猪。最早的时候,猪还是野猪,不过,就和马、羊、鸡、狗一样,在机缘巧合下,野猪被人类驯养了,逐渐成为现在的家猪。一般认为,最早驯化野猪的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原始人。但他们并不是驯化野猪的唯一原始人,人类的祖先至少同时在七个地区相对独立地先后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中国,野猪被驯化为家猪的意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重要,这不但因为它可能是除狗之外被中国人驯化得最早的动物,更因为它自驯化之后,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古人用作启蒙教材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8.
从动物的角色功能看当代电影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意识中一个重要的视点,是关注人类和其它非人类生命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对于动物角色功能给予了不同定位。在从阶级叙事到人性叙事的不同叙事模式中,生态意识始终未能浮出地表。生态意识的缺席,既有思想领域、文学领域内生态意识匮乏的间接影响,亦有导演等自身生态视野的缺失的直接因素。而近年来环保电影的出现,在显示差距的同时,亦昭示着新的希望的降临。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态电影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较成熟的类型,在中国则相对处于萌芽期。在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中,大致发展出生态电影、原生态电影和生态意识电影三种类别,但其生态空间仍在延拓当中。立足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视角,分别引例对中国生态电影中的生态空间进行探索,挖掘出其中民族平等、性别平等、信仰平等,以及人与动物、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从而看到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疯癫亚当》三部曲展示了极端环境下人类的生存危机。小说中不同人群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动物观。小说批判了人类的人性与动物性的二元对立以及动物机器论思想,表达了人类与动物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同时,小说警告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反思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