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馒头血案》是一部独立于电影《无极》的作品,其创作并非演绎创作,自然不存在侵犯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改编权、汇编权的问题.利用电影《无极》的画面片断创作《馒头血案》,属于著作权法中的"引用",但这种"引用"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因而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2.
《无极》的遭遇是陈凯歌电影道路的必然发展。坚守启蒙元叙事和电影语言的先锋性是其艺术探索的两极,但是他一直没能很好解决思想启蒙和电影叙事的关系。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电影故事性的缺位使思想丧失了可消费性,这是《无极》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对《无极》的后现代反叛同样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3.
由陈凯歌执导的,声称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部魔幻史诗片的《无极》从筹备到完成总共三年时间,投资达3.4亿元人民币,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但该片在取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陷入巨大争议之中,形成一个“叫座难叫好”的困局,这不能不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本文从谈论《无极》入手,逐步分析“中国式大片”遇到的困境,原因,以及如何在这种境况中突围。  相似文献   

4.
由陈凯歌执导的,声称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部魔幻史诗片的《无极》从筹备到完成总共三年时间,投资达3.4亿元人民币,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但该片在取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陷入巨大争议之中,形成一个“叫座难叫好”的困局,这不能不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本文从谈论《无极》入手,逐步分析“中国式大片”遇到的困境,原因,以及如何在这种境况中突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100年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近两年,随着《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一批国产大片在国内外的热播,及其所创造的高额票房收入,是中国电影正在朝着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方向稳步发展。中国电影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类型片中极有地位的片种——西部片电影,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西部片在中国并没能够真正成熟起来。影片《无人区》算是一次对国内电影稀有类型的勇敢尝试,是一次对美国特有类型电影的借鉴,更是一次西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相似文献   

8.
陈凯歌对历史题材"赵氏孤儿"的改写,并未如其宣称是对文化反思的延续,而是打着"文化反思"的旗号吸引内地受众,同时,意在染指西方市场。《英雄》《无极》乃至《赵氏孤儿》等影片在改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同时将东方表象与西方经典话语荒诞缝合,显示出视觉凸现性与意义空洞的双重悖论,中国电影遭遇文化困境。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双重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与电影《无极》的侵权之争,在几个月前曾引发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响。虽然此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娱乐性的话题,大家也多是在法律之外的层面上激扬文字,但既然是以“法律”为名,我们就不妨对其中著作权问题作一分析,在看热闹的同时也看看其中的门道。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当电影《无极》被一个无名小辈胡戈编辑嫁接之后,变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生动阐释了“恶搞”这一词汇。之后恶搞又以光的速度极速蔓延,蔓延至大街小巷。蔓延至大中小学校园,蔓延至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心灵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确立生涯辅导本土化的命题,源于主观的愿望与客观的需求。生涯辅导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思想文化与发达自由经济基础之上,有其相适存的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调生涯辅导的本土化是要立足本土化又超越本土化,是有一种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应当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们的价值心理相吻合,要因地制宜地实践生涯辅导理论,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涯辅导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中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将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践问题,以西方国家的教育现实为参照,进行同质化处理的偏差,具体分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漠视本土化的几种表现;提出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尝试解决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中国方向及其特色问题。[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有限论;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成功与缺失两个向度,考察了林语堂为实现西方幽默理论本土化而实行的某些手段、策略,描述了林氏幽默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认为他对“幽默”概念的翻译是本土化的基础,而他借用梅瑞狄斯的“喜剧”概念阐释幽默,也导致了幽默泛化的不良后果;注意引用本土事例、以中国关学的“味”、“趣”等去阐释“幽默”的特性、用英国式的幽默改造中国的幽默形态等,是林氏幽默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的主要手段;因疏于与本土既有的幽默概念或喜剧美学因素的辨析,又使得他对本土幽默内涵、范式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林氏幽默理论陷入文化与逻辑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外语教学在特殊历史情境下展开。虽然受时代局限,存在许多问题,但一些经验仍值得借鉴。近代外语教学所强调的语言学习与西方文化并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经世致用的教学观念以及重视多样化和本土化的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输入、强调先学后用、重视中文学习等等,都给当代英语教学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7.
篇名是文章的眉目 ,与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名的翻译决非易事 ,需三思而后行 ,因为它要受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共同制约。因此 ,译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上下文的关系 ;中西文化背景的关系 ;读者与译者的关系 ;不同文化语境下修辞表达的关系。这样 ,才能有效地实现篇名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完成了中国文化由传统的学术价值定位到社会政治价值定位的再造;采用激进的反传统手法,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推进中国新知识阶层的群体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种种因素和原因,戊戌文化也存在着诸如粗陋与肤浅间杂、恋旧与求新并存、过重的尊君色彩等无法克服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