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一、陪伴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说孩子读书的过程其实就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渡过的。孩子小,没有辩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时需要看家长,她会模仿。那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陪着孩子共同学习,读书。我的孩子1岁的时候,也正是她的爸爸考博期间,爸爸每天伏在桌子旁学习、看书,我就抱着她在一旁边看书边讲故事……那时孩子还不知道书的概念,但她知道妈妈爸爸都在看这个东西,而且每次我都要给她不停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家长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年十·一放假,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对爸爸妈妈这两位亲人深情地说声:“我爱你!”并且就此写一篇作文。可是,学生们的普遍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家长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去年十·一放假,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对爸爸妈妈这两位亲人深情地说声:“我爱你!”并且就此写一篇作文。可是,学生们的普遍反应是:“老师你太肉麻啦!”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我的儿子王晓宇今年四岁。他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好动、好玩。我想,作为教师、家长,不能让孩子一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要让孩子动、玩,让他们在玩中受到教育,悟出一些道理。只要孩子的行动是有益的、健康的,家长都应该予以支持,给予帮助。儿子...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令孩子没有自主的空间,多数孩子都是按家长设计的路线成长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孩子自由和尊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在活动中给孩子自由和尊重每一天孩子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学习活动是正常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每次的学习活动大多是要求孩子坐在自己的小椅子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每年都有家长开放活动,一来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二来,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座谈,使家长具有科学的育儿观。这是一次家长开放活动的实录。作为老师,我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关注着每一位家长,我能感受到家长对孩子最真实的爱。然而,我又深深地感受到家长的很多语言、行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给孩子带来许多的困惑。所以,我把这些真实的片段记录下来做了客观地分析,希望我们能因此更好地来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我的儿子今年读五年级。他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好动、好玩。我想,作为教师、家长不能让孩子一味地学习、学习加学习,要让孩子动、玩,让他们在玩中自己受到一些教育,悟出一些道理。只要孩子的行动是有益的、健康的,家长都应该予以支持或给予帮助。我...  相似文献   

8.
我园幼儿的家长多是双职工,工作和家务都很忙。他们上下班接送孩子时也是来去匆匆,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我给班里的每个幼儿都备了一本“联系本”,每周把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书面向家长汇报,并请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要求反映给幼儿园。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设立“教师家长联系本”是解决家园联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好形式,我觉得它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好处: 一是使教师与家长都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或在家的表现。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毕竟不同于教师和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农村,许多孩子缺少应有的礼貌行为。针对这一情况,我不厌其烦地给幼儿讲应该有礼貌的道理,并将它贯穿在教学、游戏等各项活动过程中。可一段时间下来,并没有见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原因究竟是什么? 连续一周,我都是第一个来到园里。我仔细观察送孩子入园的家长,  相似文献   

10.
《中华家教》2011,(3):23
Q编辑老师:您好!我家女儿从小就刁蛮、任性,这些都不算什么,严重的是她一点爱心和同情心都没有。邻居家生活条件要比我家差些,我经常给他们家孩子一些零食,有次正好被我女儿看到了,她硬是从我手里把食物抢了回来,说不给别人吃。我说这些都是你不喜欢吃的,孩子竟然说她不喜欢吃也不能给别人。真没想到孩子会这样,我现在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呢?A家长:您好!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一些家长由于自己幼时家庭清贫,不希望孩子再像自己的童年一样,于是在物质  相似文献   

11.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12.
5位家长观点——观点一兴趣班应该上。对于孩子是否应该上兴趣班,我的本意是该给孩子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但我的想法被一个刚上小学孩子的妈妈说的一番话动摇了。她说孩子进入小学面试时因为比不上其他上过兴趣班的孩子能歌善舞、博学多才而被刷了下来,所以这学期兴趣班一开,我就赶紧给孩子报名了。 中(一)班 袁奕敏的家长观点二上兴趣班不能跟风,我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父母都是出于攀比的心理送孩子上兴趣班。我相信对孩子的教育要符合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宝宝曾经读过一个兴趣班,但他似乎并没有多大兴趣。这个学期,面对各种兴…  相似文献   

13.
朝阳老师:您好!我一给孩子念童话听,他立刻就说“这都是骗人”、“小狗怎么说话?”再不愿听下去。对孩子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呢?东东家长  相似文献   

14.
《今日教育》2014,(2):66-66
孙明霞(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谢谢你的阅读与思考,反过来又促使我去思考=家长究竟需要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觉得,家长需要什么,家长怎么理解,需要学校的引领,需要教师的引领。当学校老师很坚决地用成绩给学生排队的时候,家长也必然很重视成绩,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并坚信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比别的孩子差。因此,就使得家长千方百计集中精力来抓孩子的成绩,一切都可以靠边站,唯有孩子的成绩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每次和学生家长交流,出于职业习惯,我总是脱口而出地问:“这次您的孩子考得怎样?”我自认为这样交谈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有一次我再提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家长却不高兴地对我说“你应该问,你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快乐吗?”这位家长的话给了我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6.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自己的孩子?我想说的是,家长应该先学习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  相似文献   

17.
正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春季是一些流行疾病的高发期,比如说像流感、流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风疹、麻疹等是儿童最多见的。如何有效保护孩子健康,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在这里我与家长朋友分享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常识,衷心地希望每位家长都做有心人,关爱孩子健康,科学照顾孩子,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沐浴春天的阳光。一、为孩子准备科学平衡的营养膳食。我们都听说过"药食同源"。有些家长会求助于各种药物和保健品,而聪明的家长则懂得应更关注"食",给孩子  相似文献   

18.
魏智渊 《班主任之友》2013,(Z1):105-112
一、"问题孩子",还是"孩子的问题"?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晚,我收到一位家长的QQ讯息,说班主任老师建议停掉孩子的某个课外班,因为孩子上课外班时非常不听话。家长想了好久,觉得这件事应该和我沟通一下。这个家长,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家长,而是在家长中我认为很好交流的家长之一。她对学校的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对班主任工作也非常支持。开学不久,她就曾发讯息给我,想要捐赠图书给班级。因此我明白,这事儿,她肯定郁闷了。  相似文献   

19.
张红 《班主任》2011,(12):1
这世间,无论人还是事,其实都可以分出层次和境界。在一次家长学校活动时,我听到一个颇受启发的观点。讲课老师说家庭教育可以分为五层。第一个层次和境界的家长是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个层次和境界的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见证孩子成长;第三个层次和境界的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家长和许多家长一样,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但是她发现这样过生日,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孩子并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体验。有时快到生日了,孩子甚至还会神气地向家长不客气地发问:“这回生日给我怎么安排的?”看到家长辛辛苦苦准备好的礼物,只是淡淡他说了句“还可以”。说得家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这位家长认真地做了另外一项工作——带着孩子为自己的父亲(孩子的姥爷)准备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