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比例与反比例应用题相互联系,断不可分,因此解法也不必分家,也就是说用正比例解答的应用题也可以用反比例解。例: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到达。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几小时到达?1.用反比例解分析:每小时行的路程×时间=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一定),所以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解:设乙车行完全程需x小时。50x=40×5x=42.用正比例解(1)把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看作单位“1”,甲车5小时到达,每小时行这段路程的15;乙车x小时到达,每小时行这段路程的1x。因为甲、乙两车每小时行的路程的比是40:50(一定),所以甲与乙车…  相似文献   

2.
用反比例解应用题一课有这样的例题:“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该航行多少千米?”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轮船航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解:设每小时应航行x千米。5x=20×65x=120x=24答:每小时应航行24千米。学习这个例题后,几名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这样解题我们早就会了,为什么叫‘用反比例解应用题’?列方程的依据不就是左右两边都是速度×时间,也就是到达目的地的路程,这里看不出比例的存在呀?”我仔细思考他们的话,觉得也有一定道理。是呀,这个方程的列式依据很好解…  相似文献   

3.
教学正比例应用题,如五年制数学课本第十册67页例4:“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公里,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公里?”一般  相似文献   

4.
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采用分开教的方法。我们感到这样做,教正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正比例应用题,教反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反比例应用题,但是把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就会出现混淆,导致错误。因此,我们把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中67页例4和75页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出现,进行对比教学,既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区别它们的不同点,效果较好。一、首先判断几组数量的正反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相似文献   

5.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具体情况找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解应用题时,同一道题可用不同方法来解。例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6小时行驶了360千米。按这样的速度,10小时可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方法I 比例问题题中说“按这样的速度”,即速度不变,那么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则x/10=360/66x=10×360x=600  相似文献   

6.
x×y=K(一定)”这两个抽象的式子是对具体数量关系的观察、分析后,概括出来的正、反比例意义的判断表达式。据此只要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即可确定是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应用题了。但由于分析、思考的角度不同,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一块地,甲拖拉机每小时耕20亩,6小时可以耕完。乙拖拉机每小时耕25亩,几小时可以耕完?这是一道反比例应用题。因为每小时耕地亩数×耕地时间=耕地总亩数(一定)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所以每小时耕地亩数  相似文献   

7.
克服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各种错误解法,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深刻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本文就学生在五年制课本第十册作业中错得最多的几道比例应用题结合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如下剖析:一、不能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中数量关系等原因而造成解题的错误.例1.一个施工队安装一条水管,头6天装了224米.照这样的速度,又用了15天把水管全部装完.这条水管一共长多少米?(69页第10题)[错误解答]:解:设这条水管一共长x米.224/6=x/15 x=((224×15)/6) x=560答:这条水管一共长560米.[分析]: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学生之所以  相似文献   

8.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要学好用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先要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思考,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等量关系,然后列出程式,最后求出方程的解。 用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两种解法。这是因为任何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写成三个不同的等式,其中两个可构成方程式,另一个是算术关系式。 如: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可写成下列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 (2)路程÷时间=速度 (3)路程÷速度=时间 假如求时间,则(1)(2)式为方程式,(3)式…  相似文献   

9.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正比例应用题——“多题一解”(一)先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正比例意义、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回顾已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能用正比例方法解  相似文献   

11.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12.
‘令、迷度汉时间二路程 戈_二___/表1一列火库行艘的时间和路程表表2.行驶一段路的速度和时间表速度引l一川引 犷、入单价x数量二总价时间,卜时 路程(公里)‘{“60{一20 45 }2续。}300x(公里/1300{15。}100 75 .60_」、塑{___性_{____}150 时间(小时)1{2‘3·4}6r 工作、工作_效平”时间,誓二60岁360—=OU6150x2=300 75x4二300 50入6=300\作童一工总二速度(一定)速度令x时间个二路程(一定)、|了||了缩定系一一关扩积乘一乘相单量 凡 『一不一、、必魂是量“总量正比例翌-=k(一定) X(检查复习)路程今 时间个同扩同缩比值一定相除关系反比…  相似文献   

13.
在解应用题时,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比例的问题。有的是正比例关系,有的是反比例关系,也有将正反比例综合起来的复杂比例关系。在解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分析与判断,搞清楚题中是何种比例关系,然后进一步求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比例的一系列应用题。一、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例1:一个打字员5分钟可以打550字,照这样计算,她打完一篇2585字的文章需要多少时间?解析:这道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归一问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打字速度一定时,打字的总数与打字时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假设需要的时间为x分钟,列出一个正比例关系式:550…  相似文献   

14.
先看人教八年级下课本第61面第9题: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y=K1x与反比例函数y=K2/x没有交点,请确定两个常数的乘积k1k2的取值范围. 分析:解答本题,既可从k1、k2的符号入手,然后观察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也可联立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然后找出方程组无解的条件. 思路一:观察图象 1.k1k2 >0 (1)当k1>0,k2>0时,正比例函数y=k1x与反比例函数y=k2/x的图象如图1所示,它们有两个交点; (2)当k1<0,k2<0时,正比例函数y=k1x与反比例函数y=K2/x的图象如图2所示,它们也有两个交点;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课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合适.第一阶段:出示正、反比例基本题各一题让学生板演.正比例题: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9周,需24小时,用同样的速度,绕地球15周需多少小时?反比例题: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12个,50小时完成,如每小时加工15个,加工这批零件需用多少小时?板演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理解比、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解比例、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和运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能熟练地化聚名数;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相似文献   

17.
“相绥化市三河镇民喜学校陈景龙谈﹃相遇问题﹄的复习遇问题”是第六册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又是毕业总复习中应用题复习的一个难点。要搞好这类问题的复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列关系式 ,掌握解答规律1 .列出关系式。首先列出两种关系式 :(1)弄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2)由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列出速度和、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路程的关系式。2 .通过练习掌握规律。(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 ,经过5小时相遇 ,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题关键 :先求出…  相似文献   

18.
读《湖南教育》83年6期《正比例关系式的 K能否为总量》一文后,很受启发。我们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注意两种比例概念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便会认为某些题只能用正比例关系解,而另一些题只能用反比例关系解,从而  相似文献   

19.
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按教材顺序是,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后,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最后才综合练习。这样教学,课内外练习的内容都是本节例题的派生,容易养成按例题套解,不动脑筋分析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一般能够顺利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正确地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但到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就开始混淆,判断不准的原因。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教师也注意比较,反复讲解,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部分学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正、反比例教材重新组织,抓住变化规律,突出分析比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6=258(千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