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城镇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这主要是由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贫困人口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相对贫困问题突出;以及最低生活保障运行中的不完善。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东、西部资源、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困问题作为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重视贫困问题,正视贫困根源,把握致贫原因,寻求合理的反贫困战略,树立长期反贫困的意识,制定科学有效的反贫困措施在当前尤为必要与重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不仅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指明了道路。当前我国反贫困实践中,出现了诸如贫困人口分散化、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为此,在我国今后的反贫困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陕南农村大众传播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信息贫困是21世纪的新型贫困,在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中,东、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差距正日益扩大。由于大众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落后,陕南农民在信息革命和网络革命中被逐渐边缘化,形成新的信息贫困和知识贫困人口,造成贫困状态的长期持续。在西部反贫困战略中,大众传媒应有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未来时期还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反贫困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要是西部的反贫困,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中国经过多年扶贫后,贫困有所缓减,但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寻求合理的反贫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反贫困,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不仅要发挥输血作用,也要发挥造血作用。反贫困需要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人的发展视域,在以实现人的发展作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建立长效反贫困机制以夯实实现人的发展的基础、增强贫困人口反贫困意识与能力以激发人追求发展的自觉与动力等方面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进了贫困群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反贫困视角下的南疆三地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三地州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扶贫攻坚和解决温饱速度缓慢,任务艰巨,给新疆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从反贫困的角度出发,立足南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对南疆三地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思路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国外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贫困方面。中国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困人口要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机会。下岗失业造成绝对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原因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对社会稳定威胁更大。贫困成因主要为转型期的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政府扶贫政策不仅要关注绝对贫困群体,还要关注城镇相对贫困和居民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反贫困:约束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贫困人口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二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中国的贫困主要是西部的贫困,而西部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现实决定了中国反贫困的战略侧重点是西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须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消除西部农民的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保障性贫困四方面人手。只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西部农民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群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裕,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法实现。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应该是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农村贫困人口长期以来在教育培训、健康保健和就业转移能力方面,人力资本存量过低,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反贫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村反贫困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较为深刻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的情况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的主要对策。认为:生产性资产所有权的部分失控是形成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一部分人先富失控是形成收入差距悬殊的又一重要根源,反贫困战略的缺陷掩盖了日益扩大的贫富悬殊现象;并且认为,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的主要对策应是:坚决反对淡化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打破"第三口大锅饭",采取具有扶贫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3.
15%的贫困人口是困扰美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自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反贫困的斗争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未达到消灭贫困的目标。这除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外,与美国特有的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单纯依靠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无法从根本上消灭贫困的  相似文献   

14.
五、贫困:20世纪末的阴影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跨世纪跨国界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战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穷人的产生,贫困的循环,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最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减少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程度,以至消灭贫困,始终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主题。1、世界超级难题尽管近40年来不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多国际支持,但世界上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无法遏止地增加了。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首次对114个不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表明,有10亿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5.
消除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而且在城镇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近年来由于居民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低收入人口逐年增加,部分低收入人口生活困难,城市人口中出现了新的贫困人口群。这就使得我们在开展农村“扶贫攻坚”的同时也面临“城市贫困”和“城市扶贫”的问题。而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不仅给我国消除贫困已取得的成绩打了折扣,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消除贫困的难度,也给将来消除贫困带来了新的挑战。更严峻的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有导致贫富分化的自发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时期内如何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避免两极分化,消除城镇贫困人口,成为困扰政府和社会又一迫切问题,也是中国贫困问题的又一个热点。本文针对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的情况,就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收入差距调节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面小康的重要特征是共同富裕。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现象愈趋严重的现状,必须十分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调节收入差距的根本对策是: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个人收入分配更多地注重公平,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适度倾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中,政府依然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根本的还应建立以市场手段为支撑点、以贫困人口为本的反贫困框架体系。农业市场化并以农产品市场化为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使贫困农民成为组织和实施反贫困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民营经济体,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模式为农民增收;本着教育扶贫的原则,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增强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的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中,政府依然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根本的还应建立以市场手段为支撑点、以贫困人口为本的反贫困框架体系.农业市场化并以农产品市场化为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使贫困农民成为组织和实施反贫困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民营经济体,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模式为农民增收;本着教育扶贫的原则,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增强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与产品、劳务供给相比,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而产品、劳务供给则是第二供给。在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中,职工失业型贫困已成为主体。中国的城镇反贫困,除抓好城镇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外,重视就业供给的治理,即第一供给的优化是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基点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对甘肃反贫困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症结,相应地,人类对贫困的治理行为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动体系。20多年来的反贫困实践已基本改变了甘肃农村普遍贫困的局面,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甘肃的反贫困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贫困问题的性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返贫问题突出。而原有的反贫困模式,既存在着投入的不足,又存在着制度创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着科学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一切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