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客观的科学世界和抽象的逻辑理念世界而言的主观世界和直观世界,而不是相对于先验意识而言的事实性世界。因此生活世界与先验现象学立场并不相冲突。生活世界的提出主要是胡塞尔试图修正欧洲近代哲学思维与直观的分离,恢复原发直观经验的丰富性对科学理念的奠基性作用。胡塞尔力图探讨的是原发性经验被体验的一般性先验结构,并以之作为个体生活世界相对性得以沟通和比较的先验基础。胡塞尔关注到了生活世界的历史性维度,但仍是内在时间维度的先验性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就是呼吁纯粹按照其直观的“自身被给予性”,来回避所有无关的成见。即:只关注事物显现于意识前的叙述,排除掉所有意识之外的假定和成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回到思维的直观认识,回到纯粹给予的意识,胡塞尔主张运用“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现象学还原”方法。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是现象学分析意向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语言分析是意向分析的准备工作之一,语言与意向性、现象学还原、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问题都有紧密关联。这些关联包括:第一,语言与意识一样,也有指向性、构成性和发生性等意向性特征;第二,语言也需要现象学还原,以通达本质;第三,语言是主体间性构造的要素;第四,语言参与了生活世界的构造的全过程。总之,语言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诸问题之始终,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认为,客观主义的偏执使人们遗忘了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探问,通过现象学的操作,人与世界的最原初关联展现出来,从而使对人生本真意义的理解成为可能。虽然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直观描述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主客观对立框架,但是,他所开启的每一意向构成必然具有的构造“边缘域”思想又是对其先验主体的消解,蕴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体验的时间结构是纯粹自我的功能方式,是绝对的主体性。在这种意义上的时间意识的背景中,真正的个体性问题得以凸现,但又以原被动性的方式被时间的综合所融化。对胡塞尔来说是有意义的无意识,在意识开端的几微之处,仍然体现了主体性的时间的被动综合。反思使得自我具有真实的即实项性的存在,而这正是建立在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6.
在交互主体性的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原初性还原不仅将超越意识范围的周遭世界放进括号里,而且对于其它主体存在的信念也被悬搁起来。这一点看来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其它自我实际上只是唯一的先验自我的投影,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为我的存在。为了避免此种唯我论的困境,胡塞尔提出超验单子论的自我如何将其它自我作为主体间的平等伙伴建构出来。本文旨在阐明胡塞尔对“他我”的建构及简评这种建构是否达到了胡塞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滞留是再回忆的基础。但是这个理论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滞留本身的连续性是成问题的,不能为其成为再回忆的基础提供支撑。第二,滞留与原印象之间是断裂的,同时,试图为滞留与原印象的连续寻找潜意识、神经现象学基础的方式也难以解释滞留的连续性,从而否了滞留作为再回忆的基础。第三,胡塞尔对于滞留的反思性分析说明了再回忆反而是滞留的显现条件,而且这种设定抽象滞留时间的连续性的方式与意识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相违背。所以,滞留不能作为再回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1.
当代规范理论起源于外尔的规范不变性原理,外尔在1918年《引力和电》一文中提出规范不变性原理,其发现的语境除了广义相对论的成功、微分几何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应用。包括胡塞尔和外尔的四封通信在内的诸多材料,说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确实范导了外尔的规范原理。特别是,先验现象学观念论对无穷小几何和规范不变性原理的指导作用,体现出先验现象学观念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向感受"和"非意向感受"的思考,无论是在他后来的伦理学探讨中还是在舍勒的伦理学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将胡塞尔与舍勒的视域融合,可以发现,意向感受行为现象学不仅是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基础,而且至少可以是胡塞尔第一个方向上的伦理学的建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一、先验现象学的设想 《逻辑研究》发表后的六年时间里,胡塞尔经历了严重的危机。绝望的困境,使之认为对哲学须持有坚定的自觉性, 自我意识须达到内在的坚定性。胡塞尔当时在笔记里这样写到:“如果我能够称自己为哲学家,那么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必须为自己解决这个一般的任务。我指的是理性批判,是逻辑理性和实践理性、普通价值理性的批判。” 通过康德思想的研究,胡塞尔逐渐开始形成关于现象学还原的设想。这一设想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被作为主题,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论述了内在和超越的概念以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明确地叙述了现象学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12-118
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由"心物区分学说"与"心物统一学说"组成,从而得出了"我思"的确定性特征,开创了近代的主体哲学。而胡塞尔现象学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历来分两种路径:一派认为胡塞尔以意识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一个笛卡尔主义者;另一派认为胡塞尔强调世界作为意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一个反笛卡尔主义者。胡塞尔一直努力调和两者,试图重返先验主体性,因此,胡塞尔究其思想品格而言,是一位笛卡尔式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知识学框架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但远不能说业已完善.文章以胡塞尔先验哲学为背景并引入皮亚杰的先验范畴思想,在相互比较中再次对康德知识学进行考察.经梳理发现,应该对康德知识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如下改造:其一,先验范畴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绝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先验主体在意识活动中发生发展而来,包含"概念"和"前概念"两层基本结构,并均有"内容"与"逻辑"两个方面;其二,知识是主体在意识中"发生—构造"而来的,其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呈现出既相关又不同的发生发展路径;其三,历史中"发生—构造"而来的习性的认知,会对认识主体当下构造的知识内容与结构起到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胡塞尔的理性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胡塞尔思想始终的主旋律是理性崇拜。早期胡塞尔推崇工具理性,后期胡塞尔则认为仅仅有工具理性还不够,还必须有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此,胡塞尔呼唤形而上学,希望并坚信借此能把欧洲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但由于胡塞尔错将理性先验化和独断化,所以又最终陷于非理性主义的泥坑。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甚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按照这个理论,胡塞尔不仅对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作了区分,而且又把前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是出于胡塞尔对实践和现实的关注,后则是出于胡塞尔在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其先验现象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