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媒体迅速反应,积极应对,一场全国范围的抗震救灾报道战役迅速打响。作为地震灾区当地媒体之一的成都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立即中断正常节目,进行6个频道并机直播,连续直播达288个小时。如此大容量、高密度、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对其做出了全面、广泛、迅速的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在当天15时许就播发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15时20分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正式启动直播,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直播。地震直播时间之长创下直播报道时间之最,其投入人力、物力也为创近年来直播报道的新高。可以说,在此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3.
青山 《新闻导刊》2008,(3):22-24
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损失最大的灾难。汶川地震是天灾,也是大考,考验媒体在救灾报道中的作用;考验记者、主持人、把关人的基本素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24小时滚动直播,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也将媒体的诸多不足暴露在观众和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4.
说到电视单机直播,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业内人士来说,都显得陌生,想必很多人是从国外大片里看到记者的现场报道后才略知一二的.作为一线记者,我也是在连战和宋楚瑜访问陕西时,看到了港台记者单机直播的身影,当时觉得既新鲜又吃惊,单机直播原来如此!他们两三个人是怎样在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如此重大题材的报道的呢?所有的疑问盘旋在脑间而不得解,直到汶川地震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陕西电视台派出一支别动队,奔赴因地震而塌方的宝成铁路109隧道,在14天的时间里为央视、东方卫视、陕西卫视等媒体发回77条直播报道.在全国人民共克时艰之际,我们不仅履行了新闻人神圣的职责,而且也创造了陕西电视台直播的历史之最.正是在这样的灾难考验面前,我们大胆打破了自己从未尝试的禁地,"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单机直播的命题也有恍然大悟之感.  相似文献   

5.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报道,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在随后的时间里,央视直播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几个主要栏目外,新闻频道的主要专题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新闻1+1》等栏目全部停播,整个频道全天24小时对灾情进行直播。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6)
自5·12汶川地震灾害以来,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进行大时段新闻节目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一种"惯例"。而要做好此类报道,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支持,这一工作对地方电视台更为重要。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作为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大时段新闻直播报道的亲历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感受,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凸显广播价值——重大灾害报道之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因技术等原因,信息发布、传输受阻的情况下,广播承担历史使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整合资源、并机直播,扩大了广播的覆盖率、影响力;发挥广播优势,筑起"爱心长城";思考广播在公共危机报道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全面凸显广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4·14"玉树地震是我国汶川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在全国军民迅速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各级各类媒体也立即展开专题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活跃着网络媒体的身影。与汶川地震报道不同的是,这次视频网站更加迅速广泛深入地对青海玉树地震进行了专题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11.
"碰上突发大事,老百姓不再只是抢看凤凰台,而是紧盯中央电视台直播!"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一改以往对重大灾害报道被动、迟缓,甚至缺席、失语的状态,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新闻话语权,名副其实地担当起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声音     
5月12目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彻底改变了西方对于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看法。中国媒体在报道地震时动用了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并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派记者到灾难发生的最前沿,从现场带给人们第一手鲜活的报道,不再像以前发生重大灾难事故时等有关方面的统发稿。中国动用的媒体种类也已经涵盖了目前所有的传播媒体工具,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进行有关动态的全天直播,使地震的真相在全国、全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媒体带来了严峻考验,全国各地的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报道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报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断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提供大量的救灾信息,注重心理干预类节目的作用,创新节目内容。广播在这次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媒资讯     
中央电台:抗震报道收听率创新高四川汶川地震以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直播,除民族之声外8个频率进行并机直播,国内多家广播媒体也对中央电台直播节目进行转播,获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广播媒体接触率和收听率均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月13日至19日,广播媒体接触率高达76%,同比增长16.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电台一套中国之声的收听率上涨77.8%。  相似文献   

15.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后,浙江卫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用最快的时间辟出专门时段直播。在抗震救灾最为紧要的4月20日、21日两天,共开出12档特别直播节目,总直播时长超过10小时,在除央视和四JIl卫视外的省级卫视中,直播节目的档数及总时长均位于前列。本文以浙江卫视在雅安地震发生最初两天内的直播节目为样本,探讨电视媒体在突发重大事件直播中,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争抢新闻时效,丰富深化直播报道。  相似文献   

17.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后数分钟,地震消息已经在微博上流传,随后全国各地新闻网站迅速发布关于灾情的新闻报道。与青海玉树地震、汶川大地震时相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当前的网络新闻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论在速度上还是报道角度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变。但是速度的追求、激烈的竞争和信息的碎片化,让网络新闻媒体在进行重大灾难新闻报道时忽略了一些新闻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世界媒体纷纷报道。灾难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报道风格,注意哪些伦理问题,规避哪些事与愿违的不良效应,这些问题在这次大地震后再次摆在了媒体面前。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日本媒体和台湾媒体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借以说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震 《新闻传播》2024,(6):49-51
当前媒体格局变化巨大,传统媒体地位与话语权正面临弱化与分散。因此,很多媒体开始借助具有高度、深度与强度的大专题直播报道之力,对新闻报道精心策划、运筹帷幄,按先期互动预热、后同步网络直播与新型媒介产品矩阵化宣传等三阶段来推进融合宣传。通过舆情引领与传播,继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直播后继续发酵议题,产生出新的传播热点、亮点、关注点,并使重大专项直播与报道在新兴媒介传播领域中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