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纯真年代》抒写了一段以阿切尔和爱伦爱情悲剧结局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故事。男主人公阿切尔在其理想主义驱使下对旧纽约风俗的反叛,也体现了小说作者当时的价值观取向。《纯真年代》是美国"风俗小说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品。作为女性主义者,华顿对她作品中的女性分析达到了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时,为了让同学们感悟阿切尔的成功与他的留心观察、善于探究有着重要的关系,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插图:小酒馆里还有其他人,为何只有阿切尔对那位给邮票刺孔的先生产生了好奇甲你认为阿切尔能成功发明邮票打孔机的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时,为了让同学们感悟阿切尔的成功与他的留心观察、善于探究有着重要的关系,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插图:小酒馆里还有其他人,为何只有阿切尔对那位给邮票刺孔的先生产生了好奇?你认为阿切尔能成功发明邮票打孔机的原因何在?在简单地看过图后,班里一位同学举起了手:"因为那位先生就坐在阿切  相似文献   

4.
阿切尔从那个用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孔的人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是《邮票齿孔的故事》(人教版二下)一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阿切尔被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动作吸引,反映出他浓厚的好奇心以及善于观察,思维深远,敢于行动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美国。1930年5月的一天,美国波音公司驻旧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S·A·Stimson)去一家医院看朋友,随后同该医院护士埃伦·丘奇小姐聊起天来。埃伦好奇地向他询问飞机上的有关情况,他遗憾地表示:由于旅客们大都对飞机的性能不了解,为安全起见,他们喜欢坐火车,而不愿意乘飞机。而在飞机上的乘客中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需要各种服务,副驾驶员一个人实在  相似文献   

6.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0年发表的《纯真年代》是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位是成为他妻子但他却不爱的梅·韦兰;另一位是他所深深爱着的却是别人妻子的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同时也是他妻子的表姐。  相似文献   

7.
诗歌源于诗思,诗思源于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叶芝的爱情诗歌源于他的爱情,尤其是他对毛德·冈的终生爱恋;随着他对爱情认识的升华和他周围社会及时代环境变迁对他的影响,他的爱情诗歌风格也随之变化,出现了早期浪漫、中期深沉和晚期睿智三个阶段的爱情诗风格特征。叶芝爱情诗风格的演变是他个人生活和社会及时代环境变迁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屠格涅夫以善于描写爱情著称于世,他的小说生动感人地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却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屠格涅夫本人的生活及爱情经历,使他认为爱情不可捉摸、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幸福。他对爱情悲剧的描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爱情观,另一方面也是揭示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私奔的歌拉     
他以为歌拉来这个城市是为了找他,是一场世故爱情的阴谋,没想到,他才是那个最世故的人。他以为他看明白了爱情的真相,懂得了爱情,原来他才是那个最不懂爱情的人。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一生4次结婚,还拥有不少情人.他的爱情生活与他的创作生涯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他的4次婚姻中剖析海明威的爱情观,并从爱情对他作品的影响中看出,他所终生不倦追求的爱情是他创作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爱的荆棘鸟     
丁竞 《海外英语》2011,(15):185-186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品,是以英俊神父拉尔夫和美丽少女梅吉的爱情为线索贯穿全书。爱情,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制下,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梅吉,既有少女的温柔一面,又有其坚强果敢的性格,对爱情的追求不惜代价。男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位天主教神职人员,他一生都活在精神世界的矛盾之中,与上帝抗争,进退维谷。他向往权利、雄心勃勃,对至高无上的罗马教会的权力无比热衷。同时,他作为一个尘世社会中的热血男儿,他徘徊于天主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与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两端无法自拔。少女梅吉和拉尔夫神父终其一生,不计代价而追求爱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爱如荆棘鸟,这种纯真的无两的爱情,是荆棘鸟舍身吟唱的爱情悲歌。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基本上都延续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老套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在于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爱情模式,而且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塑。他的这种重塑闪耀着张恨水先生致力于描写真实爱情的理想光辉,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市场。《满江红》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以它为例论述张恨水对传统爱情模式的继承与重塑。  相似文献   

13.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与婚姻在史铁生“心魂”的执着追问下焕发出奇异的神彩,他认为“残疾与爱情是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爱情既是人的孤独体现,也是对人类残疾拯救的途径。他常引用圣经原文,以之为比照、映衬、要求,试图印证爱情与婚姻在上帝的原初设计中是统一的,男女只有在心魂合一中方能体味到爱的真谛,以此纠正人的恶与疏失,暗示出理想的爱情婚姻应有神圣根基,引发人们对爱情与婚姻本原的沉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5.
《更大的希望》(Die groβere Hoffnung)是奥地利女作家伊尔莎·艾欣格尔(Ilse Alchinger)发表于1948年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伊尔莎·艾欣格尔向我们描绘了“半犹太人”埃伦(Ellen)及其犹太伙伴们的命运以及埃伦获得签证,和母亲移民美国,从而摆脱纳粹统治的魔爪,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即使在肉体上不能逃离,但精神上却要得到升华,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即便身处绝境,仍要保持希望和梦想。 本文对该作品的人物形象、叙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展现这部小说是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描绘纳粹统治下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现自我,实现从“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 ,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 ,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 ,全面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个性冲突 ,即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众多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及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性格两面性 ,为她走入婚姻和回归家庭提供了充分合理的铺垫 ,因此使情节设计与个性发展并行不悖。伊莎贝尔悲剧性婚姻具备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母亲     
一个人如其不是白痴,不是天生冷酷无情的怪物,他腔子里总还有爱情的存在。爱情必须有寄托的对象,小孩子爱情的对象是父母,少年爱情的对象是情人,中年爱情的对象是儿女或者是学  相似文献   

18.
爱情的成品     
冯凯翔 《大学生》2014,(19):52-52
自打我谈恋爱开始,宿舍一哥们就跟在我后边问我关于爱情的种种,我和女友分手的时候他幸运地找到了他喜欢的女孩,但俩人是状况不断。他心情不顺时常找我聊天,总问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大家想要的爱情?为什么我的爱情让人看着这么不堪啊?"我每次都会想很长时间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后来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句话,我想,这就是他那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段爱情里,你更加了解了你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那个人。"这样的爱情或许才是大家想要的吧。  相似文献   

19.
色彩斑斓浪漫苦涩的爱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婚姻,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爱情婚姻,表现了爱情的不同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心理状态、不同人生结局,表达了自己对当代爱情婚姻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她爱上他时,他正爱着别的女人。她喝着杯里的苦丁茶笑笑地说,没关系,她可以等。她终于等到他与他爱的女人分得很开,他却不相信爱情的永远了。从此,他把爱情和女人分得很开,身边的女人换了又换。从没有一段爱情可以长的。她心里的热情一点点地冷却。一个他喝醉的夜晚,他敲开了她的门.她给他泡苦丁茶。他只喝一口,便不肯动第二口,那种苦是他难以忍受的。他不理解她的爱好,她说这种茶是要慢慢品味的。苦涩之后会有一种清香的甜味萦绕心头。像她对他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