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我国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功能由政治教化和理性审美型向娱乐和商业型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是经济转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淡化和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面的狭隘性,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形式和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但它也存在着消解崇高、趋向媚俗等不足。要通过文化的商业性与品位性的有机结合,善于吸收主流文化的责任意识和精英文化的理性审美来提升其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电视艺术和审美文化相关论说的研讨和借鉴,借助中国电视媒介环境的分析,试图从多元、重构、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批评等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国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希望以此促进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区的形成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虚拟生存空间。从一系列媒介事件对虚拟环境中生存的个体的价值观、历史与文化、情感与身份进行探讨,可见媒介环境正不断地消解并重构真实环境与个体,当代人正面临着真实判断能力丧失、个体情感媒介化、价值观同化、历史断裂、文化重组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审美文化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中国审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旨在维护伦理政治的正统地位,表现出一种建立深度模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今却被消解了,当代审美文化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人文深度模式.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人们致力于以思与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魂萦梦绕的中心问题和深度模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其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是以电脑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现代文化,它以弘扬个性、崇尚理性、反思现代来表征现代性。同时,它又是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交接境遇之中的新型文化,它潜在地否定个性,超越自由的单一向度,并力图实现消解现代文化与重构现代文化统一的反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艺术已经步入以电子媒介符号为主导的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现代媒介艺术阶段.现代媒介艺术以现代声光与电子技术为创作与传播手段,运用艺术审美思维,通过声像合一的现代媒介语言,在特定的媒介时空中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受众提供以审美和娱乐为中心的综合享受.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呈现出一反传统的面貌,引起了众声批判。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并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独特的文化生成机制也对它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从对这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审美文化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与动力,但由于它尚处在很不成熟的初始阶段,外在的消极影响与内在的缺陷使它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中流行的非主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显性文化,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美学教育工作者应全面反思过去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种问题,积极探寻美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使学生能通过美学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以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各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政治的民主化、思想化的宽容和多元化及市场经济和化工业的影响,导致了审美态度在当代大众艺术中发生了蜕变,这在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当代艺术开放性和可参与性、结构的无机性、艺术各门类的模糊性。这种蜕变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化观念、心理及关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学艺术的影响尤为直接和深刻。  相似文献   

14.
传媒文化深刻改变着当代青年的审美理想、文艺观念和文艺消费方式。这种影响是多极化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加强引导,充分发挥传媒的文化建设作用,建设绿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试析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制度影响深远,从积极方面看,文化是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伦理思想的精神支持,是连接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与人之间的一架桥梁。从消极方面看,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权威定势、人治思想等造成制度的立法、运行和执行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负面效应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制度的阻力。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讨论现代远程教育制度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分析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对代,无数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并进而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流变。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既融合又分离的趋势:在教育技术的新化形态上呈融合趋势.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上却呈分离趋势。融合表现在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而分离则表现在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如何调和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既融合又分离的矛盾,就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简析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4):90-92,86
视觉文化的扩张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在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却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瑶服饰在当代流行文化催化作用中迅速汉化。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贺州土瑶服饰文化的审美变迁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强烈的审美落差、复杂语言体系的影响、传统服饰手艺传承的断裂,是土瑶服饰审美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蕴兰 《高教论坛》2005,(3):157-160
音乐审美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当代意义首先体现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根据音乐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以及目前大学生普遍音乐素养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培养音乐基本感受能力起步、创设多元音乐文化对话环境、努力引导学生领悟音乐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做法,使理工科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他们的人文精神也逐渐生成。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象征,它的产生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这种文化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之中,中国的影像文化也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美学个性,去迎合大众的商品消费。电影和电视作为影像文化的主体最容易感受到这种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在正负两方面。因此,我们在以更开放的立场去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也要探索后现代语境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并呈现在反映我们真实生活图景的影像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