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基于程序繁简分流的原则,刑事简易程序应运而生。程序的简化,必然使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行法律关于刑事简易程序被告人权益保障的规定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应合理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加被告人享有对法院变更罪名的知悉权,赋予被告人完整意义上的选择权等等,进一步完善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在于它要求一切过程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本质在于防止专横和滥用国家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它要求刑事简易程序的设计能够符合程序理念,能够保障程序正义,并且保障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权利.我国现行刑事简易程序对被告人的基本权利重视不够,应当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保障被告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
由于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在保障公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效率,而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并没有达到此目标,表现为对被告人权利保护的缺失上: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否认、辩护权保护的不完善、知悉权的缺失等问题的出现都表明了对被告人权利的漠视。在与域外有关被告人的选择权、知悉权相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当给予被告人完全的程序选择权、对罪名以及证据的知悉权以及被告人辩护权被虚置和继续完善被告人辩护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简易程序扩大适用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刑事诉讼法扩大了刑事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但其运行效果未达预期。实践中存在简易程序平均适用率无显著上升,部分地区适用率与案件数量成反比,个别地区甚至存在“数量多零适用”的问题。上述问题主要源于,出庭工作量剧增制约了检察机关简易程序建议权的行使,法院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持谨慎态度,被告人不享有简易程序选择权,无法申请启动简易程序。因此,有必要协调案件移送机制,优化公诉人出庭模式;简化简易程序办案机制,真正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建立简易程序诉权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设置刑事简易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保障司法公正。完善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当扩大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设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明确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换的条件,加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护,改变公诉人不出庭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6.
以宽容理念为视角,重解传统诉讼观念,并从我国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我国现今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制度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失去了在普通程序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很多权利,那么,简易程序是否是正当的程序,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从简易程序的程序正义背景、诉讼效率意义、实体公正结果来看,简易程序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8.
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制度设计存在缺失。笔者以权利维度下的程序正义为视角,着重分析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即程序正义观念的确立、意志相对自由理念的完善、人权保障功能的跟进、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实现。在借鉴相关国家成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被告人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应具有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的权利;被告人自愿认罪时,应享有申请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对法院W和P适用简易程序的典型研究表明,轻微案件大量存在,使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率现正呈上升趋势,但简易程序中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仍不足,其庭审常流于形式。为此,建议对中国的刑事司法作进一步改革:增设类似处罚令程序的书面审理程序,凡是开庭审理的案件公诉人必须出庭,提高取保候审的适用率,为贫弱的被告人提供更充分的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0.
郭亮 《华章》2009,(24)
刑事诉讼简易程序是一种通过效率优先从而达到形式正义的纠纷解决过程,具有积极的适用意义.但是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没有最大的发挥其效用,反而在人权保障方面存有漏洞.应在简易程序中引入利益激励机制,从而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提高司法机关及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人权保护,巩固刑事简易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效率与人权保障是司法中效率与公正在当今时期和国际场合新的诠释。刑事简易程序的构造也必须贯彻这两者的统一。以中日刑事简易程序为视角,试图探讨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改革中在效率与人权保障并重目标追求中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强制辩护制度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有重要意义,在人权保障的大背景下,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应当构建全面的强制辩护制度,即在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中,没有辩护人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辩护,则刑事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这种强制是对公检法机关、对政府、对律师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是人权保障必然的价值选择,也是重新确立律师应有的社会地位.改善律师生存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创设了简易程序,满足了迅速处理刑事案件的需要.但是程序的设置并不缜密,对被告人诉讼权利关怀不够,亟需限缩简易程序的适案范围、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强化辩护制度、建立公诉人出庭制度、明确庭审程序运作等.目前的普通程序简易审有侵犯被告人诉讼权利之虞,不宜提倡.  相似文献   

14.
隐蔽作证对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被告人对质权、辩护权等正当权利的行使,影响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从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的角度考量,域外法治国家均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从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对隐蔽作证进行了法律规制。虽然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隐蔽作证制度予以肯定,且2018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这一规定,但规定的宽泛性和原则性极易导致隐蔽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的无限适用。基于此,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隐蔽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对象、手段,以及程序作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实现刑事诉讼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再次面临修改,沉默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国确立沉默权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的价值目标下确立沉默权制度已成为完善刑事诉讼立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刑事案件撤销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可能使被害人追诉请求落空,导致被害人"二次被害"。从被害人视角看我国刑事案件撤销制度,它完全就是一个由侦查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决定的过程,既剥夺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又限制了被害人获得救济权,有悖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借鉴域外先进做法,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强撤案过程中被害人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作为人类一项最基本的道义,是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重中之重。维护和保障人权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又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民主精神。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人权保障的现状,与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相结合,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不够明显,侦查机关的强制处分权缺乏有效的司法监控。而完善刑事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需要做到确立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建立侦查司法审查机制。最终使我国刑事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从而更有利于人权保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证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利。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权利中,大多只为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规定很少,而实体性权利更关乎证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有必要明确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特权、证人经济补偿权和安全保护权,以更好地发挥证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潘丽丽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1):18-21,3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并赋予其在各个诉讼阶段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关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在立法和司法层次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为了顺应世界人权保障的潮流,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应该对此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刑法强化了人权保障机能。人权保障的思想也成为当代刑法的鲜明主题之一。当代刑法在罪刑法定、打击侵犯人权的各种犯罪、有利被告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以及刑罚的人性化等方面无不闪耀着人权保障的光芒。但在刑法宪法化、刑法的观念层次、慎重适用死刑、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确立等方面尚需完善,以便更好地闪耀当代刑法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