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华杰教授(以下简称华杰)提出的科学传播“第四主体”问题引起我的兴趣。思之,产生些疑惑,提出来与之商榷。由于该文引述了他此前关于科学传播阶段划分及模型的论述,于是又读了他的几篇主要文章,发现他的“第四主体”与其早期的科学传播三阶段和三模型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因此,要谈“第四主体”问题就需要首先追溯其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即当代科学正在成为“人民科学”,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治的科学。而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传播。因此科学传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2011年6月在四川绵阳科学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引发了我们对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效果、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刊发刘华杰教授的“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一文,并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学传播有三种典型模型,它们依次为: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对话模型(也叫民主模型,与境进路)。三种模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立场。因为其立场不同,其目的也是不同的,当然其效果也有所差异。刘华杰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超越政府、厂商、家户利益的、站在“文明精英的立场”,以“全球生态系统模型”为崭新的传播模式的科学传播模式。这种超越国家利益的科学传播看上去很美,但是它有多少现实意义呢?  相似文献   

4.
刘兵  侯强 《科协论坛》2005,20(11):22-25
一、何为科学传播 虽然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科学传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连提法都不太一样。譬如在国内,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的,也有专门研究“技术传播”的;在国际上,英中有“Se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有“Science Communication”,还有“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和“Technical Communication”。国内学刘华杰认为:“因为我们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不更多涉及实用技术的普及,不直接讲’技术传播’或’科技传播’,只是’科学传播’。但这不妨碍其他任何人或单位用别的称呼。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普活动的历史大约有一百年,但是理论研究只有相对很短的历史。在2000年前后开始的,基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的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理论的建构中,刘华杰教授(以下简称华杰)是重要参与者。在理论建构的瓶颈期,指出了科学传播中的立场问题(2003年),有力地推进了理论建设。最近,华杰又提出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将立场问题的思考又拓展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间,我参加了在四川绵阳科学城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会上,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作了“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的学术报告,该报告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关注科学传播如何超越国家层面,考虑全人类与大自然的命运.我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类的科技价值观在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7.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是我校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一生”等章节内容标准策划设计并广泛开展的。活动全程以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传播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为目标,力求科学传播教育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这个科普平台上,教师通过精彩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带领儿童去探究科学、感受文化、关爱生命、学会合作、学会奉献,从而达到激发儿童讨论科学的兴趣,让学校科学传播教育行为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益于儿童人生发展及素质优化,有益于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的科学、文化、教育多元价值及意义得到普遍认可。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该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传播模式、成果及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有效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以科技馆为传播主体,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为载体,与公众交流、沟通、分享科技信息的过程或行为的科学传播活动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对目前存在的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公众参与热情不够高涨的现状,如何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控制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实现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科技馆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才培养、主题选择、评估方法、核心环节四个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举例,探讨科学传播活动在如何创新上的具体可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10.
5月17日至19日,第九届公众科技传播世界大会(PCST-9)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娇的论文获得最高奖项,这也是中国学生首次在科学传播领域荣获世界最高奖。同获此奖项的还有巴西姑娘Germana Barata。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09,(2):98-99
科普作为一项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工作,有4个基本的要素,分别是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和科普对象。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对科普的这4个基本要素都有许多新的认识。针对当前我国社区(农村)科普工作中这4个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关节点,应当考虑加强“四化”建设,即科普主体职业化、科普内容生活化、科普媒介多元化、科普对象中心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龚育之(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1小平同志一直强调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摆在我们发展战略的“第一位”。按照这样的精神,一九九五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兴国”之所以要靠科学,我认为,一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自身和科学传播的内容在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应急条件下,科学传播的构成要素呈现多元性与交叉性的特点,传播内容直接涉及安全和健康,线性传播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等三种运行机制并存,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三个过程共存,交流的不对称性与单向的科学普及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长期规划,加快了科学素质建设的步伐。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养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就我们海宁而言,实现“两个率先”,加快“三市”建设,实现海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素质的支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对中国植物园科学传播模式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研究从传播学出发,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从科学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效果评估,分析中国植物园科学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描述现有的“单向、直线、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最终建构理想的“双向、互动、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对21世纪人类星球的认识”的演讲时提出的。国际上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对数字地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革命。“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我国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时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李岚清副总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陆续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的讲话和论文。  相似文献   

17.
杨辉  尚智丛 《科学学研究》2015,33(3):337-346
微博科学传播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微博用户基于关注、转发、评论等关系形成传播网络,网络结构决定信息的来源、方向、强度及范围。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定量探究这一网络的结构特征,为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研究提供了结构主义的新视角。传播网络结构分析从整体结构、个体位置结构、子群结构、子群互动结构等四个层次展开。转基因食品议题的案例研究发现:公共科学议题在微博空间中具有多元交互的传播渠道;相关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精英民主化特征;往往产生群体两极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现代化科学和战略研究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并就加强现代化科学研究和现代化能力建设提出3点建议。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大致包括概念层、战略层和实施层3个层面,每个层面包含若干内容和要点等。在文章中,概念层包括内涵和特色2个要点,战略层包括基本方针、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3个要点,实施层包括首要任务、三大支撑和应有之义3个要点;简要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怎么做”和“关键点”。关于分层结构(“三个层面”及其“八个要点”)的分析和阐释,可为研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系统和简洁表述,同时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科学传播是现阶段科普的一个新的形态,其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伦理属性。科学传播的责任伦理主体包括科研工作者、大众媒体、科技管理决策者以及社会公众,分别就各个主体在科学传播实践中的责任伦理的缺失与控制路径进行了分析讨论。对责任伦理的追问是达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胡祥明 《学会》2017,(4):5-13
要构建科学共同体是科学传播主体、科学家是科学传播主角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激活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内生动力。本文基于300多年欧洲科学学派代表人物科学传播动因分析的视角,对学派代表人物从事科学传播的内生动力进行研究,对我国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剖析,对构建我国科研与科普协同结合体制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