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继民生新闻成为拉动电视新闻高收视率的一个亮点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电视新闻形态风行荧屏——用方言说新闻,这种新的电视新闻形态因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和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内容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当前,很多电视台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都在争相开办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2.
蔡丽 《新闻传播》2012,(10):20-2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用方言说新闻这种新的电视新闻形式独特新颖、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也是符合和顺应"走转改"要求、观众喜闻乐见的新节目形态。如今,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依然方兴未艾,它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中涌现出来,"方言表述"越来越成为拉动地方电视台收视率的生力军。方言有其独特之处,电视新闻有其存在发展的形式和特征,它们的结合可以为地方电视台同各大卫视及央视竞争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李秀红 《传媒》2015,(15):42-44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本土化特点,且内容亲民、形式多样,大都以百姓身边的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也越来越广阔,据统计,仅江苏的13个地方电视台中就有11档方言节目,广东的南方卫视更是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粤语播出的卫星频道.然而,随着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迅猛发展,它所存在的弊病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是推动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健康长远发展必须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表达样式,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由于语言贴近当地受众,在全国各地逐渐升温: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等纷纷登上荧屏,方言这一"奇妙的传播语言",在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产生了神奇的传播效应。它的主要艺术效果体现在亲切、熟悉、轻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方言电视新闻在不同区域城市的走红,除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外,其评话式表述,也是成就方言新闻高收视率、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方言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方言化,而是汲取了评话(评书)的叙说技巧而艺术化了的新闻形态。在传统评话发达区,方言电视新闻更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方言电视新闻在不同区域城市的走红,除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外,其评话式表述,是成就方言新闻高收视率、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方言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方言化,而是汲取了评话(评书)的叙说技巧而艺术化了的新闻形态。在传统评话发达区,方言电视新闻更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上图可以看出,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势头强劲,其平均收视率在各个地区的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由此可以看出,方言类电视新闻在其特定的地区有着一个广大而又稳定的受众群.那么较高的收视率是不是就代表着这类节目可以高枕无忧呢?其实,方言节目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种社会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在给新闻报道工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类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简要、迅速和客观为主要特点的消息类新闻,以贴近真相、报道事实为目标,是各个电视台实现要闻总汇的一种新闻类节目类型。近年来,消息类电视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创新性不足等,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了消息类电视新闻编排技巧。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综合艺术,编辑人员正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和"枢纽"。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广大观众欣赏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公信力,打造出更多的精品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编辑技巧,为制作出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天下新闻日日新、耳朵陡起眼睛盯……”10年前,伴着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的响起,两名身着长衫、手拿纸扇的新闻师爷出场,绍兴广电总台公共频道推出《师爷说新闻》,首开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先河。之后收视逐年飘红,一直稳居本台各自办栏目头把交椅,拥有一大批“铁杆粉丝”。俗话说,攻城难,守城更难。由于坚守10年一贯制的传播模式,缺乏必要的内容和形态创新,现在观众已产生收视疲劳,收视率也在逐渐下降。笔者认为,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应及时转型升级,否则固有品牌也会老化。作为城市台,当前要从区域特色出发,不断完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从强化传播功能、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播报形态等方面入手,来推动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建设,以确保其持续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要想做出特色,必须先从贴近电视受众方面入手.电视新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受众呢?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内容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探讨电视新闻如何贴近受众,以求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尤恒 《记者摇篮》2010,(6):53-54
电视新闻报道贴近群众,就是要求在节目的内容形式上贴近。较就这两个方面分别谈谈电视新闻报道贴近群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蕾 《东南传播》2014,(11):91-92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电视节目行业发展过程中,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尤为快速。方言节目由于其更贴近观众的当地文化风俗,节目风格更为生动、活泼,因此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方言节目应该如何基于当前发展的现实基础来提升自己,成为当前方言电视节目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栏目的重视。本文从方言电视节目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了长久以来方言电视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对方言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的措施以及方向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刘元朝 《新闻窗》2007,(2):55-56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一新闻“三贴近”原则在新时期为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县级电视新闻提高新闻生命力找准了新的定位。作为县级电视新闻媒体或一名新闻记者,如何进一步落实新闻“三贴近”,成为进一步提升县级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提高收视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最近,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方言类新闻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播出,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引起了关于用方言和普通话播报新闻节目的大讨论,争议异常激烈.笔者认为,方言类新闻节目受到欢迎,自有其市场规律,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方言类还是普通话类节目,只有真正贴近百姓,深受百姓欢迎的节目,才是好节目.  相似文献   

17.
孙玉凤 《新闻知识》2012,(2):104-106
当今,方言版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和电视节目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和蔓延。具体表现为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方言版家庭系列情景剧、方言电视小品节目、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方言版电视剧与配音电视剧等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武汉媒体方言栏目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一 县区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中央,省、市、县四级电视宣传节目的组成部分,以其内容贴近本区域观众生活等地缘优势,涌现出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节目.但是,与中央台及省级台电视新闻相比,"窄、浅、粗"的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程源源 《视听界》2005,(4):56-57
方言电视新闻绝不仅仅意味着“用方言播报新闻”,方言不是吸引眼球的花哨“包装纸”,而是一张意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牌”。打造方言电视新闻的精品就应当在其各个组成环节都体现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一、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一)平民化的含义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故事化和平民化,尤其是平民化的创作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成为"平民化"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前提。而凸显"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也成为电视新闻"平民化"报道的基本特点。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既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口味,又起到很好的宣传、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成为时下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实际上是要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以普通人的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