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教材注“下吏”作“狱吏”,释“委命下吏”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是说值得商  相似文献   

2.
对《六国论》中的“积威”一词,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未予注释,一般参考书有两种释义,如杭州大学编著的《高中古代诗文助读》将其解为“积久的威势”,江夏、肖毅等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其解为“蓄积的力量”。我认为这两种释义均不确切。从词义的演变来看,“积”有“积聚”之义,由此可引申为“多”。《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汉书·食货志下》:“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颜师古注:“积,多也。”“积威”即多威,又可引申为强威。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  相似文献   

3.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课本注:“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的学政。”笔者以为此注疑点有二:一是这里讲的是左光斗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讲他担任什么职务;二是“学政”这个职官,明代没有设置,直到清代时才设置。《辞源》上讲得明明白白:“学政,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  相似文献   

6.
杜甫说:“读书难字过。”(《漫成二首》)这不过是他学五柳先生,故作疏犷的话。我们读杜诗,无论难字、易字,都不要轻易放过才好。“恨别鸟惊心”(《春望》)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恨别”被认为是好懂的易字,古注如仇注、浦注、沈注、杨注等都没有讲,今注也大都轻轻放过了。但仔细一琢磨,要把“恨别”讲准确却并不容易。按一般的讲法,恨指怨恨,是及物的,但怨恨与家人离别却不大妥当。诗人是被安史叛军捉到长安,才与家人离别的,他恨叛军的凶残,却不会怨恨家人。恨还可讲为悔恨。悔恨倒是自身的行为,但诗人是自愿与家人离别,主动奔赴国难的,虽然被  相似文献   

7.
《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课本注:[不属(zhǔ)]不相类似。将“属”当作“类族”的意思讲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属”字读音有二:一是读作“  相似文献   

8.
唐永健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3):55-57,93
“委照”一词在唐宋时期文献中习见,直到清代书面语中还在使用,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并没有收录.通过词源考证可知,“委照”从构词方式上看属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是“垂下光芒、照耀”的意思.对“委照”一词在南朝至清代的文献中的意义演变、引申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请先看如下一段文字: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末句上那个“国”字,王力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其文选《蹇叔哭师》篇,无注。朱东润先生等编的《中国历代文选》上编一册,89页,说是指郑国,原注是:“国可得也,可以取得郑国。”我想,也许这个“国”字作“春秋以来诸侯国”讲(如把这个“国”字作郑国讲),其可能性不大,作当时诸侯国都城(城邑)讲的可能性却要来得大。底下,且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鸟鸣涧》一诗中的诗句。对于该诗首句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①黄建森、赵振钧的《中学语文古诗文直译》(新蕾出版社)是这样解释“人闲桂花落”的:“人清闲桂花飘落。”②谢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注“闲”为“寂静的意思”。③杨华、方剑在他们的《绘图中学古诗词讲析》里将“人闲桂花落”翻译成“在寂无人声地方,仿佛觉察得到桂花在丝丝飘落”。④也有不作注的,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清闲”…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过秦论》中注“楼缓”为“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楼缓——魏相”。皆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秦始皇本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值得商榷。《战国策》高诱注本宋代曾有缺佚,现已无法找到李善所引的高诱所说“楼缓,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小序末尾一句“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中之“云尔”,课本注释为“句末语气助词”。我认为这样解释虽能讲通,但太笼统,不如把“云尔”分开讲,作动宾词组,“云”可作动词“说”讲。《经传释词》有注:“云,言也,曰也。”“尔”,可作指代词。这(件事)”讲。(《词诠》注:“尔,指示代名词,此也。”因而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15.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16.
释“卐”     
释“卐”“注·提”教材《语文》第九册有一篇题为“蛋糕上的字”的课文,讲的是周恩来总理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智斗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的故事。教材给“”的注音是wn,担一般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查不到这个字。原来“”是一个外来...  相似文献   

17.
在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选有陶渊明之名篇《归去来辞》,其中“舟摇摇以轻飏”一句,课本注为:“摇摇,飘荡之状;飏,动荡。”如按此注串译,颇难顺通。为此,笔者特作如下考。查几种注本,或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确。《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历代辞赋选》(湖南人民出版社)注为“飘动”。《古文选读》(中国青年出版社)注为:“船缓缓前进的样子。”言“飘动”不能准确地道出船之动态;言“前进”动作方  相似文献   

18.
对于“钩心斗角”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如近代比较普及的本子《古文观止》注为:“或楼或阁,备因地势而环抱其间,屋心聚处如钩,屋角相凑若斗。”而《古文释义》上则注为:“廊腰之联属则纡曲如钩,檐牙之凑合则相向若斗。”与前者截然不同,“钩心斗角”在这里被理解为重复描画“廊”和“檐”的了。现行高中四册语文《阿房宫赋》一课中的注释取的是《古文释义》上的解法:“廊腰连结,纡曲如钩;檐牙对凑,状如相斗。钩心,指廊腰。斗角,指檐牙。”  相似文献   

19.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20.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